停战协议就像一张早已泛黄的旧报纸,脆弱得一碰就碎。而如今,黎以边境的炮声再次打破了人们对和平的最后一点奢望。究竟是谁在这场冲突中火上浇油?是积怨已久的宿敌,还是背后操控的大国?平民,又将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拉锯战中失去多少?
这是2024年下半年,中东地区再一次被推至全球舆论的舞台中央。以色列单方面撕毁与黎巴嫩的停战协议,随即展开进攻,动用地面部队推进黎巴嫩5个地区,包括泰贝镇。连交通要道也一并封锁,展现出“不留活口”的决心。
此前还算平稳的边境局势被打破,真主党迅速回应,毫不客气地与以色列交火,连天炮火淹没了黎巴嫩边境平静的晚霞。
如果要追溯这次冲突的起点,或许还要回到2014年。当时黎巴嫩与以色列在国际调停之下签署了停火协议,明确规定了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真主党不得继续武装扩张。但历史告诉我们,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这份协议就像修补过千百次的破旧轮胎,早晚会再次泄气。
多年来,停战协议名存实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色列屡次越过边境线“例行巡逻”,黎巴嫩的真主党也未曾停止在南部地区的武装存在。以黎边境地区的摩擦已成了家常便饭,这次大规模冲突更像是一次积怨的总爆发——压垮骆驼的,是一颗炸弹,也是彼此长久未解的矛盾。
表面来看,以色列的行动显得强硬又决绝。出动地面部队,封锁道路,还在撤军线附近摧毁了联合国的观察设施,俨然摆出“谁挡就灭”的姿态。但这背后,隐藏着更为细腻的谋算。
从以色列的角度看,这次军事行动不仅仅是在回应真主党的威胁,他们还有更大的用意。压制真主党、控制黎巴嫩南部,甚至警告伊朗——这些都可能是以色列表面动作背后的算盘。国际社会虽然多次呼吁和平与克制,但以色列的一贯强硬立场显示,他们早已将削弱黎巴嫩的武装力量,视作巩固自身安全的重要环节。
联合国驻黎巴嫩部队呼吁以色列立刻撤军,并重申1701号决议的执行必要性。然而以色列根本没给这个国际机构留什么面子。撕毁协议、单方面推进,联合国这回真成了毫无威慑力的“纸老虎”。
战争从来就不是两方的对抗,而是全方位的灾难。最惨的,永远都是无辜的平民。数据显示,仅这一次冲突,就有超4000名黎巴嫩平民丧生,12.4万人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翻一翻新闻平台,不少报道描写的细节简直让人心酸:一家六口人拖家带口逃往黎巴嫩北部时,被战火拦截,到最后,三个人没逃出来。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撕心裂肺的悲剧。已经流离失所的人们被迫挤进临时收容所,条件简陋到难以想象。电力供应成了奢侈,干净的水源稀缺到用来刷牙都心疼。过日子变成了“熬日子”,一个字:煎熬。
或许有人会想,这和加沙的局面是不是很像?确实,很多国际观察员都担忧,黎巴嫩正在逐渐沦为“下一个加沙”——一个处于战争挟持之下、濒临人道主义危机的地区。这种局面,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无休止的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在黎巴嫩与以色列冲突加剧的同时,美国的态度也引发了热议。在特朗普和拜登相继执政的几年里,美以关系一直非常牢靠。尤其是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几乎是毫无保留。这种外交倾向,为以色列在此时采取更强硬的军事行动,或多或少提供了政治掩护。
美国是全球头号强国,以至于无论他们的外交政策如何转向,总会在中东引发连锁反应。平心而论,美国并非直接造成人道主义悲剧的“罪魁祸首”,但他们的政策对以色列的影响确实不能忽视。这种暗中推动的力量,让这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与难解。
国际社会,并不是没介入过黎以的争端。从最早的调停协议到后来的维和部队,联合国投入了不少精力。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对于以色列这样强硬的国家,喊两句口号显然不够,而深入的干预又过于棘手。无论怎么看,黎以的冲突似乎都正在走向一个更为恶化的境地。
同时,真主党的领导人纳伊姆·卡西姆还公开表示,如果以色列继续不撤军,他们将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句“硬话”不仅让局势雪上加霜,还让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
对于黎巴嫩来说,一旦失去了南部的武装力量与战略纵深,国家整体的抵抗力将大打折扣。而以色列显然希望看到这一局面。从加沙到黎巴嫩,以色列似乎越来越擅长把周边地区拖入持久性军事压力中。
黎以冲突的持续,给这个世界上某片土地上的人们平添了无穷的苦难。战争之下,没有赢家。如果每一颗炸弹落下时,都是孩子的哭声替代了欢笑,那么和平这两个字,也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停止战争,也许并不容易,但如果不让和平成为可能,那这一切,还能有什么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