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因东野拒不南下大怒,谁劝也不行,罗帅请出关键人物巧化解

广洲谈过去 2024-09-11 14:14:37

1948年,高瞻远瞩的毛主席看出了困守在东北的国民党军有撤回关内的苗头,于是下令让东北野战军南下去堵住敌军的退路。

但东野的领导人却找理由,说军队现在还不能南下。

东野第一次拒绝执行命令,毛主席也没说什么,可是后来毛主席又先后两次下令,东野领导人还是找理由,不想南下。

像这样连续抗拒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在我军历史上还真不多见,毛主席这下真发怒了,而且谁劝也不管用。

此时东野的领导人慌了,后来还是罗荣桓元帅急中生智,请出来一位关键人物,才算平息了毛主席心中的怒火。

那么,罗帅请出的这个人是谁呢?

毛主席高瞻远瞩 对战略决战的时机把握及时

抗日战争刚结束,国共两党便几乎同时将目光聚焦到了东北地区,为了夺取东北这块儿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党中央抢先派部队进入东北去创建根据地。

解放战争于1946年6月全面爆发后,当时蒋介石拥有400多万兵力,而我解放军总兵力将近200万。

国民党军不但在兵力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另外,他们的武器装备也都比我军先进了好多。

由于两军条件太不对等,因此在战争的前两年,我军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在我军占据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发起战斗战役,逐批歼敌,以这种打法来逐步缩小敌我悬殊过大的状况。

战争进行1948年秋季的时候,国民党军已被解放军打的损兵折将,官兵们士气低落,而此时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以下重大变化。

那时我军在总兵力上,虽然仍然比不上国民党军,但却在战场机动兵力方面占据着优势。

再就是,当时我军已将国民党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割开,分别牵制在了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孤立的战场,使他们相互间无法协调和配合。

而我军的五大战略集团,却一直在相互密切配合着作战,因此在战场上都处于主动地位。

另外,国民党军队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方针,各自为战,而且军队统帅之间矛盾重重,没人重视跟没人去协调矛盾。

而我军却是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由军队最高指挥部统一进行指挥。

再就是,当时国统区的政治、经济混乱不堪,危机重重,战争资源不充足,而我解放区在生产方面恢复和发展的都不错,已有足够的能力支援战争。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来看,我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毛主席审时度势之后,决定不再等我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果断抓住有利时机,打几个大歼灭战,随后,毛主席与党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们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将东北作为决战的首战战场。

东野三拒南下指令 将毛主席惹怒

毛主席将东北作为决战战场,他对东北战局进行了一番分析,单从东北局部来看,他觉得先攻打长春更保险些,这主要是因为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孤悬在我军腹地,敌人想来增援可没那么容易,这很有利于我们集中兵力将其歼灭。

但纵观全国战局,先打长春又并非上策,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本打算将东北的战略集团撤回关内,去与我军周旋,但就因为还有十几万兵力被困在长春,他才迟迟下不了撤离东北的决心。

如果我们攻下长春,就等于帮助蒋介石解决了一个大累赘,他有可能马上做出撤兵回关内的决策,这为我军日后歼敌增加了困难。

因此在1948年2月初,东北野战军正在进行冬季攻势时,毛主席就曾提醒过东北野战军的一号首长林彪,要提防敌军撤出东北,敌军一旦撤离东北回到关内,就会打乱我军准备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计划。

针对这种情况,还要做好南下去攻占锦州的思想准备,目的是将东北大门关闭,彻底将东北和华北敌军的联系切断,便由我军进行各个歼灭。

不久后,党中央收到我地下党提供的一封重要情报,说是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似乎觉察到我军将在不久后发动大攻势,与蒋介石商量着想在10月前后撤出东北回关内,但蒋介石还在犹豫中。

毛主席对这个情况非常重视,为了防止东北敌军提早撤出东北,影响关门歼敌计划,于是致电林彪,让他尽快执行南下作战计划,去攻打军事重镇锦州,随后将攻打锦州的时间确定在了1948年8月中旬。

为了确保攻锦的胜利,毛主席还特意叮嘱林彪,应该提前率领指挥机构南下,以便掌握更多情况,开阔眼界。

可是东野一把手林彪,面对毛主席南下攻锦的指示,却表示出了极大的不赞成,他认为东野下一步应该去攻打长春。

在他看来,我军围攻长春,东北的国民党军肯定会去支援长春守敌,我军到时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东北的敌人留了下来,从而完成党中央全歼东北敌军的计划。

林彪问政委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针对攻打长春和南下攻打锦州,他们是什么想法。

因为林彪已经明确表示反对南下,他们心中即使支持毛主席南下的决定,碍于林彪的一号首长的身份,也不好直接反对,于是便提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最终经过会议讨论,大多数人支持林彪的意见。

随后林彪将会议结果汇报给了中央,毛主席考虑了一下,表示尊重林彪等人的意见,于是同意了他们攻打长春的决定。

1948年5月24、25日,东野向长春敌守军发动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战后,却并未占到绝对的优势,再就是对敌情不是太清楚,取胜的把握不大,东野便停止了进攻。

几天后,林彪又报请中央,继续攻打长春,如不攻下长春,恐怕对我军南下作战不利。

毛主席觉得林彪说的有道理,于是同意了他的提议。

可谁知东野再次攻打长春,仍然是久攻不下,因为长春守军死命顽抗,我军伤亡惨重。

长春攻打失败,林彪与罗、刘商量后,决定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南下攻锦。

可是在准备南下的过程中,林彪又对攻打锦州产生了顾虑,便致电毛主席,借口部队需要休整,先让配合东野作战的其他兵团去与傅作义的部队周旋,休整好后就南下。

毛主席看到林彪这份电报后,心中很不舒服,这明显是不想南下,找借口推脱,不过大度的毛主席并未表现出心中的不快,而是再一次同意了东野暂缓南下的请求。

过了段时间后,毛主席又主动发报过来问林彪南下的准备工作的做的咋样,是否可以按照计划南下。

没想到还在犹豫不决的林彪再一次找借口说,因为下大雨,南下的路被冲垮了,另外粮草也还没筹够,恐怕还是不能按计划南下。

东野再三拒绝毛主席南下的指示,这使一直压制着怒火的毛主席,再也控制不止自己的情绪,彻底怒了,他立即回电给东野,严厉批评东野领导人这是对南下攻锦信心不足,是对敌人的畏惧。

林彪看了毛主席的回电后,心想这下坏了,毛主席真生气了,罗荣桓和刘亚楼也慌了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看到电报上谭政的名字 毛主席的怒火消了

三人心神稍微稳定了些后,商量了一下,立即给党中央毛主席发电进行道歉,并表示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命令,等待上级命令随时可以南下。

但电报发过去后,却一直未等到毛主席的回复,这让林、罗、刘更加深感不安。

为了获得毛主席的谅解,三人又给党中央的其他几位领导人发电,请他们帮忙找毛主席说说情,不要再生他们的气。

但在这次毛主席是真的恼怒了,谁劝也不行,毛主席就是不给东野下达指示。

东野这边,林、罗、刘这下可真是又急又怕了,毛主席可从没这样过啊,可能是急中生智吧,就在三人急的团团转时,罗荣桓突然想起了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如果他出面,一定能消除毛主席的怒火。

罗荣桓将这个想法对林、刘说后,他们也觉得可以试试这个办法,随后,罗荣桓立即着手起草了一份电报,电报的大体内容是说,这段时间经过紧张的忙碌,粮草筹集的差不多了,就等党中央的指示下来,立即可以南下,电报下面署名是:林、罗、谭。

罗荣桓将电报发出去后,这次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电,并对东野南下做了一些具体的指示。

谭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别人谁说话都不管用,毛主席看到电报上谭政的署名,就突然改变了态度?现在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谭政。

谭政与毛主席是同乡,早年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给毛主席当过秘书,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后来毛主席发现他更适合做政治思想工作,于是便让他回到部队负责官兵们的政治思想工作。

谭政还真没辜负毛主席的厚望,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不久被毛主席派往东野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这次林、罗、刘因不执行毛主席南下的命令,惹怒了毛主席,谁劝说都无法消除毛主席怒火,当看到有谭政署名的筹粮电报,毛主席意识到,谭政已经做通了东野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工作,所以气也就消了。

从这可以看出,谭政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确实非常重,难怪罗荣桓要在电报上署上谭政的名字。

1948年9月12日,东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南下向北宁线挺进,对锦州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势,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终于拿下了锦州城。

随后,按照毛主席关门打狗计划,封闭了东北大门,长春守军在绝望中选择了弃暗投明,长春得以和平解放。来驰援锦州的国民党军也被东野给悉数歼灭。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全境得以成功解放。

0 阅读:198

广洲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