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以农村里常见的木板凳为基础扎起来的龙。每年正月十五,阳新县境内有着玩龙灯的风俗,会举行隆重的“送福”活动,浮屠镇附近的老百姓与民俗艺人抬着由三足板凳扎成的板凳龙,挨家挨户进门表演,希望以此来赶鬼驱邪,保佑人畜兴旺、祈祷风调雨顺。
最初的板凳龙,不过是村民们在闲暇时光、喜庆日子里的一种简单娱乐活动。那时的它,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套路,仅仅是几个年轻人,手持着质朴无华的板凳,随性地舞动着,为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一抹欢乐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人们对板凳龙的喜爱愈发深厚,它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一些民间武术爱好者,将刚劲有力的武术动作融入到板凳龙的表演之中,让原本简单的舞动变得更加富有技巧性和观赏性。只见表演者们身形矫健,闪转腾挪之间,板凳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时而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时而似灵蛇舞动,灵活多变,一招一式都尽显阳刚之气。
为了让板凳龙更加形象逼真,人们还精心为其装饰上了木雕的龙头龙尾。那雕刻精美的龙头,双目炯炯有神,龙须随风飘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龙尾则灵动飘逸,在舞动时左右摇摆,活灵活现。再配上色彩斑斓的绸缎,整个板凳龙瞬间变得光彩夺目,宛如一条真正的神龙降临人间。
为了丰富板凳龙的表演形式,提高其观赏性,舞龙舞狮的动作和技巧被重新设计充实到板凳龙表演中。表演者们不断创新,将现代舞蹈元素、杂技技巧等融入其中,让板凳龙的表演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现在的板凳龙表演,不仅有传统的 “黄龙翻身”“飞跃龙身” 等动作,还增添了许多新颖独特的造型和技巧,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为了营造出更加热烈的表演氛围,乐器也被引入到板凳龙的表演中。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节奏明快,声声震耳,仿佛是在为神龙的舞动呐喊助威。大锣的雄浑厚重、小锣的清脆悦耳、铙钹的铿锵有力,相互交织,共同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乐章。表演者们伴随着这激昂的节奏,舞动着板凳龙,动作更加整齐划一,气势也愈发磅礴。
在表演形式上,板凳龙也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简单的单人舞动,逐渐发展出了双人、多人合作的表演形式。单龙戏珠时,那一条板凳龙围绕着龙珠上下翻腾,左顾右盼,仿佛在与龙珠嬉戏玩耍;双龙抢珠则更为精彩,两条板凳龙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场面十分激烈;而多龙争珠时,群龙共舞,气势恢宏,让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现出了团队合作的默契与力量。
传承
在传承人员方面,村里的妇女们勇敢地扛起了传承的重担。以往,板凳龙表演多由男性参与,但随着男性劳动力的外流,妇女们挺身而出。她们刻苦训练,从最初的不熟练到如今能够熟练地舞动板凳龙,成为了传承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为板凳龙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解决传承断代的问题,附近学校开设了板凳龙相关课程,将板凳龙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学校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学生们认真学习板凳龙表演的身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练习着,虽然动作还略显稚嫩,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热爱。通过学校教育,板凳龙文化得以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阳新县浮屠镇的板凳龙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娱乐活动,逐渐成长为一项富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艺术。它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成为了阳新县乃至湖北省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2023 年,阳新县浮屠镇板凳龙成功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成功放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无疑是对它多年来发展的最好肯定,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和了解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来源:阳新新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