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伙没钱上卫校,村民给他凑3025元,毕业后他还了23年没还清

兰亭评社会 2025-03-27 04:28:26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事例的男主人公名叫贺星龙,1980年出生于山西临汾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年少时的贺星龙就十分懂事勤快,每次放学后,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顾自玩得不亦乐乎,而贺星龙却主动跑去帮父母干农活儿。

不仅如此,贺星龙还是个热心肠的孩子。有一次,他走在放学路上看到隔壁村一个老爷爷独自拉着一副板车,板车上是满满一车煤球。

见老爷爷拉的十分吃力,贺星龙二话不说,赶紧从后面帮着推了起来,一直帮着推到了老爷爷的村子里,之后才擦了擦汗回了自己家。

而对于同村的村民,像这种举手之劳,贺星龙帮助他们的次数更是不胜枚举。久而久之,村里人都很喜欢贺星龙。

这也为后面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1996年,16岁的贺星龙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一所卫校,这可把贺家人高兴坏了。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卫校算是比较好的学校了,不仅能学到技术,而且毕业后是由学校分配工作的,可以说是前途无忧。

然而,贺家人欣喜的同时,一个尴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能考上卫校固然是好事,但当时卫校光学费就要3000块钱,贺星龙的父母翻箱倒柜最终才凑了不到30块钱。

看着父母一脸沮丧无奈的样子,贺星龙急忙上前安慰:“读不了就不读了吧,我还是待家里帮忙干农活儿,那些地总是需要人去种的。”

听到这话,贺星龙的父母心里更难受了,知子莫如父,贺星龙的父亲一把抱住了儿子,接着嚎啕大哭,“爸没用,爸没用……”

见父亲哭了,贺星龙的泪水明明开始在眼里打转,但硬生生被他憋了回去。

他告诉父母,父母是他最爱的人,他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贫苦而责怪过他们,可怜天下父母心。

贺星龙家里的动静终究还是吸引了左邻右舍的注意,大家还以为他家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跑到他家一探究竟。

当得知贺家人因为孩子考上了卫校却因为学费的问题犯难时,村民们几乎没有犹豫,表示孩子考上了这是好事,他们这些做叔叔做婶婶的绝不会袖手旁观。

之后,在这几个叔叔婶婶的号召下,全村村民都为贺家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邻居大婶送来了卖鸡蛋的攒下的20块钱,对门李伯伯拿来了卖粮食的30元钱,村东头的张奶奶听说这事后也亲自拄着拐杖过来,然后颤颤巍巍地将自己存了好久的18元钱悉数递到了贺星龙手里……

就这样,周围村民你20,我30,没两天就凑到了3050块钱。

当贺星龙捧着这些皱皱巴巴的血汗钱时,泪流满面,贺星龙的父亲左思右想,实在过意不去,就让乡亲们作罢,都把各自的钱领回去,这份情,他们贺家心领了。

但是乡亲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这么做,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钱是他们辛辛苦苦种地、卖鸡蛋换来的,单个来看也干不了什么大事,缺了那20块钱,日子照样能过,但对于贺星龙来说,这一笔笔的20块、30块凑到了一起就能保证他顺利入学了。

这笔钱不仅仅是乡亲们的一片诚挚心意,更是贺星龙光明未来的垫脚石。

张奶奶更是握住了贺星龙的手,一字一顿地说道:“星龙啊,拿着这些钱好好上学去吧,将来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回来,给村里人争口气!”

闻此,贺星龙捧着那沉甸甸的3050块钱,扑通一下就给乡亲们跪下了。接着,他又向乡亲们磕了几个头,随后带着钱,背起行囊踏上了求学之路。

走到村口时,看着那些欢送不舍的村民们,贺星龙朝他们挥了挥衣袖,一转身他赶紧擦干了眼泪,同时心里暗下决心:不管自己将来有没有出息,一定要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恩情!

在卫校里,贺星龙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和叮嘱,勤奋学习,其成绩在同批学生中那也是屈指可数的存在,这很快便引起了校方的注意。

临近毕业时,校方主动向贺星龙投来了橄榄枝,表示以他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学识完全可以留在学校任教。

能够留在学校任教算是个“铁饭碗”了,不光工作稳定,待遇还不错,这样的机会是当时很多人想求都求不到的,但贺星龙却拒绝了校方。

校方以为他不满足于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待遇,于是又给他推荐了好几个条件各方面都不错的去处,最终还是被贺星龙一一拒绝。

贺星龙心里已然做好了决定,那就是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回乡,给父老乡亲们看病。

他知道,这些年来村里连个卫生所都没有,最近的卫生院在镇上,而从村里去一趟镇上来回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关键是医药费也不便宜。

费时费力还费钱,所以村民们平常都是小病扛着,大病随意,都不愿去镇上看病。长此以往,村民们的健康根本得不到保障。

贺星龙觉得,自己能有今天这个成绩,离不开乡亲们当年的帮助,如今自己学有所成,是时候报答乡亲们了。

值得一提的是,临近毕业的前一年,贺星龙在卫校谈了个女朋友。女友一直憧憬着大城市里车水马龙的生活,所以在临近毕业时,她跟贺星龙说,等出了卫校,两人就去男方大城市闯荡,打拼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尽管女友在一旁说得天花乱坠,贺星龙却不为所动,他冒着被分手的风险告诉女友,两个人先回贺星龙老家做两年赤脚医生,以报答乡亲们当年的恩情,等恩情报答得差不多时再去南方。

女友和贺星龙感情很深,而且贺星龙也做了保证,只在老家待两年,所以女友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回到家乡没多久,贺星龙就和女友完婚了,与此同时,他也花了好几天时间走访附近乡民,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健康情况。

通过走访,贺星龙了解到附近乡民,特别是年纪大点的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哪怕年轻一点的也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的风险。因为去一趟镇上不容易,再加上担心医药费贵,他们都选择硬扛着。

贺星龙知道,乡亲们确实需要一位懂医术、收费公道的人了,而在卫校学了四年了的自己,对于这个位置,再合适不过了。

抱着“治病救人,造福乡里”的理念,贺星龙的诊所终于开起来了,地点就在他家自己的婚房内。那些简单的医疗器具都是贺星龙和妻子自掏腰包购买的。

诊所规模不大,但贺星龙信心满满。

为了减少乡亲们的压力,贺星龙和妻子经常以成本价给他们看病开药,有时遇到特别贫困或者孤寡老人这种,他甚至免费给对方看病开药。

乡亲们过意不去,坚持要给钱,只听贺星龙一字一顿地说道:“当年是你们十块二十块地凑钱供我上学,如今我学成归来,就让我好好报答当年的恩情吧!”

说着,贺星龙当即跪在地上,给这些乡亲深深磕了一个头,之后坚决按成本收费或者干脆不收费。

看着昔日曾帮助过自己的这些恩人如今在自己的诊治下,一个个重获健康,贺星龙的心理别提有多高兴。

然而没高兴多久,现实就给他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贺星龙注意到,诊所虽然已经开了半个多月,但是这半个多月里来看病问药的乡亲并不多,来的也都是挨得近点的邻居,稍微远一点的根本就没来过。

贺星龙觉得是大多数乡亲距他家距离太远,再加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开了个诊所,所以他们才没来。

一番实地走访后,贺星龙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他开始用扁担挑着那些医疗器具四处上门给人看病,而收取的费用也视情况而定,条件稍微过得去的按成本价收,实在困难的就干脆一分钱不要。

每到一户,贺星龙就让附近乡民互相转告,说以后但凡有个头痛脑热的毛病尽管找他,并且,他还留下了诊所的电话,告诉他们,24小时随叫随到。

还别说,主动走出去看病虽然累了许多,但也确实给更多的人解决了就医困难的问题,也让更多的乡民知道不舒服了就找贺星龙,准没错。

可很快,贺星龙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出门就诊靠的是脚力,但是周围乡亲那么多,很多距离又那么远,山路崎岖的,经常是一天下来也看不了几户人家,人累不说,效率还很低。

2004年,贺星龙和妻子商量后,一咬牙买了一辆摩托车。之后,他就骑着摩托到处给人看病。

为了尽快赶到病人家中给其诊治,贺星龙每次骑摩托都飙得很快,尽管他驾驶技术娴熟,但在那七扭八拐的山路面前,他没少摔跟头。

经常是,前一秒他给病人治好了伤痛,后一秒就因骑车过快导致自己受伤,而每次摔倒,他都会拍拍身上的尘土,忍着擦破皮的疼痛继续赶赴下一家。

当时就有很多乡亲开玩笑,说不管自己有多么不舒服,但只要听到贺星龙摩托车的声音,他们的心就踏实了,贺星龙对于他们来说,比亲儿子还亲!

这些赞誉都是乡亲们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也是对贺星龙最好的褒奖和酬劳。

200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贺星龙和妻子已然睡下,但是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贺星龙一接听才知道是隔壁村子刘奶奶打来的,她老伴突然发起了高烧,烧得一直说胡话,她让贺星龙过去看看。

当时,贺星龙的妻子是建议他就在电话里给人医治,嘱咐对方怎么操作,让对方自己来,这样也省的来回跑,关键还是黑灯瞎火的深夜,外满寒风刺骨的。

可贺星龙不听,他很快就穿好了衣服,拿着急救箱,取了摩托车钥匙就出门了。

恰好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视线不好不说,路面还湿滑,但贺星龙不管这些,骑上摩托就朝刘奶奶家奔去。

在一个下山且转急弯的路段,由于担心那个老人挺不住,贺星龙有些着急,骑车的速度快了点,加上路上打滑,他连人带车摔进了旁边的一个沟里,脚踝处顿时传来阵阵剧痛。

就着摩托车的前大灯,贺星龙发现自己脚踝处受伤了,并且流了很多血,但他也只是给自己简单包扎了下,强忍着疼痛,扶起摩托继续往那个老人家赶去。

幸好贺星龙去的及时,在贺星龙的一番操作下,刘奶奶老伴高烧很快就退了。可就在贺星龙收拾急救箱时,刘奶奶无意间发现了贺星龙脚踝处的伤口,鲜血都把裤脚染红了。

得知贺星龙是在赶来的路上摔伤的,刘奶奶眼眶湿润了,当他把皱皱巴巴的出诊费递到贺星龙跟前时,贺星龙一摆手,“奶奶,你们留着自己用,后面如果再有不舒服的情况还是打我家里电话就行。”

说完,贺星龙背起急救箱出了门,等刘奶奶颤颤巍巍走到门口准备送送他时,贺星龙已然消失在了雪夜里。

因为山路崎岖,再加上贺星龙骑车速度很快,那些日子里,他可没少受伤,为此,乡亲们都劝他速度慢一点,贺星龙总是笑着说“知道了,下次一定慢点”,但之后依旧是我行我素。

因为贺星龙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因为自己迟到了那么几分钟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他会内疚一生的。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到了贺星龙当年和妻子的“两年之约”了。

看着贺星龙一点都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他的妻子十分生气,那段时间没少和他吵架,有好几次甚至都闹着要和他离婚。

妻子生气,贺星龙完全理解,因为这确实是当初他对妻子的承诺,但他从没有想过要食言。经过这两年的就诊经历,贺星龙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周围28个村、有近5000多位村民累计就诊,周围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

贺星龙很难想象,如果自己突然离开了,那这些看病难、家庭条件拮据的乡亲们又该怎么办呢?

面对妻子的怒气和指责,贺星龙没有言语,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妻子,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妻子朝自己发火,是应该的。

尽管这样,贺星龙依旧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相反,看着周围乡里由之前的看病难、看不起病到现在的药到病除,他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很快,贺星龙和妻子闹离婚的事情便传到了周围乡亲们的耳朵里了,他们纷纷跑到贺星龙家探望,劝慰两口子以家庭为重,如果因为为了给乡邻治病而耽误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宁可病死在床上也绝不会上贺星龙的诊所来看病。

与此同时,甚至有乡亲拎来了自家喂养的土鸡、羔羊、猪肉等等他们自认为最好的东西,来给贺星龙践行,并让他夫妻俩一定收下,这是他们对贺星龙这两年来对乡里的所作所为的由衷感谢。

看着乡亲们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贺星龙的妻子感动了,想不到短短两年时间,丈夫就已经活在了乡亲们的心里,她当即表示自己不会再和贺星龙提离婚的事,相反,她会选择和贺星龙一起留在这村子里,继续悬壶济世、造福乡里。

有了妻子的支持,贺星龙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之后的日子里,白天,妻子就在家里候诊,而贺星龙则骑着他的摩托车奔波于周围28个村子上门问诊。

每次上门,贺星龙以看病救人为第一要务,哪怕自己再累再渴,到了地方后,也要坚持第一时间给病人问诊,之后才端起老乡递过来的茶水一饮而尽。

有许多老乡感念这些年来贺星龙的无私付出,每当贺星龙上门问诊时,他们总是会给星龙提前准备一些家里的土特产,以示感谢,但贺星龙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收,碰到实在热情的老乡,为了不寒对方的心,他才会象征性地收一点点,意思一下,但也仅限于老乡家里的特产,钱什么的,他是一分都不多收。

一次,贺星龙给上门一个老奶奶看病,由于老人个子本来就比较矮,再加上她家里的凳子也不高,这使得老人坐上去后,贺星龙都没法正常为其听诊。

这时,贺星龙也没有多想,直接面朝老奶奶单膝跪着听诊,完全没有一点高材生的架子。

看病的过程中,贺星龙了解到老奶奶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去年因病去世了,儿子去世后,儿媳也一个人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只有奶奶和她老伴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

见老人家庭情况特殊,所以贺星龙在接下来给老人看完病开完药后并没有收取老人一分钱,等于是贺星龙自掏腰包给老人开药。

老奶奶坚持要给,都差点给他跪下了,但贺星龙坚决不收,他用善良的谎言告诉老人,说自己是医生,有专门的进药渠道,这些药花不了多少钱,让老人不要挂怀。

老奶奶眼眶都湿润了,她认真地看着贺星龙,颤颤巍巍地抓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只收取药品的成本费或者干脆分文不收,这是贺星龙这些年为周围乡里看病的基本操作,虽然他一再跟乡邻们编织着善良的谎言,说药品要不了几个钱,说自己不会亏本,但现实并非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贺星龙留在家乡当赤脚医生的这20多年时间里,奔走里程达40多万公里,他一共骑坏了7辆摩托车,出诊达20多万人次,免除出诊费约35万元。

这20多年来,刨去成本,贺星龙不仅没有挣到一分钱,反而往里倒贴了10多万元的医药费。

这些就诊记录、支出情况本来都被贺星龙记录在自己的账本上了,但有一天,贺星龙却突然坦然一笑,然后将账本付之一炬。

贺星龙知道,乡亲们不是不愿意给钱,是他们实在太困难,根本拿不出那个钱。既然如此,他觉得留下这个账本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他把账本烧了。

后来,贺星龙的事迹一经报道,网友们都说他知恩图报、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是当今社会的楷模,是百姓心中的“最美医生”。

与此同时,也有人好奇,这20多年如一日付出,不计酬劳,贺星龙图什么呢?

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人问过贺星龙这个问题,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当年若没有乡亲们那你20块,他30块的帮助,他可能连入学的资格都没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0 阅读:11

兰亭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