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会等你回家。这是记忆中母亲的潜台词,像未曾剪断的脐带牵系着孩子,家家坐在车窗边自顾自地说着,彷彿正陪伴着一旁的母亲,观众打开了耳朵却听不见一丝回应。
窗外透进了行道树的绿荫,某个瞬间,家家好似回到了求学时穿上制服的青涩模样,与下课后回家的意向有了连接,这是我特别为你准备的(大餐),则是下班后(或离家后)母女通话中望你回家的密语。然而,特别二字对女儿来说一点也不特别,而是展现了亲子间不可违抗的美丽谎言,母亲依旧继续做着女儿不爱吃的菜,两人实际上到底爱吃什么?永远无法告诉对方,这也是亚洲家庭最特别却常见的现象。
这趟搭上灵车返家的旅程,与今年荣获金马最佳剧情短片的《讲话没有在听 》无意间撞题,但《家家》赋予我的情感更加浓郁,因着刘若英独角戏中流露出的真实情绪,巧妙地透过台词树立了母亲之于整个家的关系图。
母亲对别人家孩子(洋洋)的赞许,总是强调她同学美满的婚姻以及开设画廊的工作,看在家家眼里实在五味杂陈,其实家家曾有过与他人成家的机会,却因为母亲摔倒的意外,负荷不了照顾的工作,才会与暧昧对象渐渐疏远。
而母亲对姊姊庭庭的偏爱,任由她出国唸书甚至在异地结婚生子,家家压抑着她不必回家照顾母亲的怨气,同时说着妳不能回来作为整个家族的寄托,显见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则是母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家家不愿活得像母亲自述得那般命苦,事实上,她也在逐渐转变成自己厌恶的那个母亲,才会无法正视(棺材上)倒影里的自己。
就算母亲生前最喜欢绿色,家家依然坚持母亲在红色旗袍中才是最美的,因此,电影最后我们终于见到了整幅母亲肖像的原貌,手中点起的长菸与家家放下画笔相重合,彷彿卸下了一辈子母女间的爱恨,缓缓地为这幅画提名落款,最后抹晕开的家家二字,我们早已清晰不忘。
情节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