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没有办法期待的日子里,死亡就住在隔壁。
青春恣意的年纪,男孩们骨子里煮滚的热血推送着他们披上军装与武器。他们忘情地晒着太阳在路上奔忙,坦荡而自豪地、大声宣誓自己愿意在所不辞为了国家,带着责任、好奇、兴奋和冲劲,却从来没好好看清现实里还醒着冰冷的足迹,于是一个转身、蚕食鲸吞。
主角与自己的三位好友一起回家了上战场的同意书,全校男孩们齐聚在楼梯廊道听着校方振奋人心的喊话,浑身狂烈的血液将如此沉重的决定浸染上新鲜的希冀,他们排队脱下校服领取军装——那一件件来自前线血泊中的尸体、经过洗刷以后重新折叠的外衣——一张张被撕掉的名牌,换上一个个崭新的身体。每一张带着希望的脸孔都更狂妄地寓意着背后徒留绝望的处境。于是长途跋涉,背起枪械来到战场面前。贴壁靠墙的湿泞,夜语无声的壕沟里,恐惧、错愕、无助、死亡,全都大喇喇地摊开了它们最刚烈的内在,大力而无保留地敲碎了所有少年梦的幻想与勇敢。
一巴掌将黑暗糊进他们的眼睛,让人无法清楚相信这就是此刻的自己。
你只能在这里。
当死神第一次那样近距离地凝视着他们,少年们才终于知道这不是热血激昂的英雄传记,而是仅存死亡选项的生命。敌方攻击,爆裂声四起,四个年轻的孩子摔碎了青春的纯粹,再也想不起来从前课堂教室的钟响,有一些他们死在了战场,无人为其举葬。战争永远不可能公平。
每一张各自迥异的脸庞都携带着绝无仅有的过去,它背后有家、有爱、有妻子儿女,走入长长的人生廊道里还有工作、生活、愿望和梦,可全部的所有此时都在枪弹炮火间成为不是你、就是我的二选一。
然后和上帝赌命。
城里,佐着平静烤着火炉吃着晚餐的元帅,面对战事回报的消息,默默停下刀叉、把嘴巴擦了干净,尔后说了声奋战到底。
随着这一声命令跨越空间距离,尘土之中便接续吞噬了更多人名。
藏在爱国情操背后,胀满的自我需要便洋洋洒洒地鸠占鹊巢,面子、尊严、又或者是家族的荣誉,元帅的坚定里满是静谧,可画面此时却对比着以泥巴、血液作为打扮的士兵。上一秒还提醒你“Watch out”的邻兵下一秒就成了倒在淤泥塘里的尸体。
而你亲眼目睹炸裂的血肉模糊,仅仅一个眨眼,面目全非。
我们跟着主角的遭遇见证了战争冰山一角的残忍,却仍旧不及历史本体的万分之一疼。过去也曾在书中读过不少那些战后幸存者的回忆,或在访谈演讲中耳闻他们谈及挥之不去的梦魇与阴影,可一切的听、读仍旧在如今安稳的世代里显得遥不可触。可电影的魔法,便是透过最扎实的画面演绎,把震撼深植人心。
数万具泡烂的骨肉叠在大雨中的土地,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是你记得的邻居,也可能是学校里曾有过一两面缘的同学,可此刻他们却都只是你需要去数算并回报的数字。没有人唸出他们的名字。
一、二、三、四,后来你摘下的铁牌愈来愈多,后来连你也忘了他们的姓名。杀戮,在此局此时之间变得日常而轻易。
枪口无眼、刺刀朝前,失去武器的时候就拔出挂在身上的斧头,阻止对方再多呼吸一瞬。鲜血四溅、肉碎骨片,如果没有来得及先下手,下一个失去脉搏的就会是我。
从此永远紧绷,无法熟睡做梦。
电影中将每一个不同角色的迷惘、害怕、怯懦、迟疑以及人性都刻划得相当真切到位。即使是战场上的老兵、前辈,也依然难逃死亡的威胁。没有一个人真的勇敢、坚强、完美,所有的发生、变化都在毫秒之间。在剧情描绘上,每个看似错误、鲁莽的决定,正恰恰使之更加贴合著人类的运行,于是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五官和情绪,他们有灵魂的重量、有思想的盲区,在画面中即便不足一秒的聚焦,也都不只是单薄地活在那里。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非滥竽充数的背景。而这正是我认为《西线无战事》真正令人百感交集、触动人心的原因。穿戴齐整的仕绅们面对面在火车上争论,有人坚持尊严至上,有人顾虑上级命令,有人只想让前线的孩子尽可能活着回家。
没有谁的存在是应该被牺牲的,却也没有人愿意放下输赢斗争。
时光流转,当停战协议终于带来了希望,电影也将氛围自冷调的阴郁中脱离出来,轻轻刷上了一层黎明的淡黄,如同成真的愿望,少一点灰、衬一点白,它们透着暖光在画面中协调出沉重却不浓厚的温柔与怅惘。
然而人生无常。就在一切逐渐拨云明朗的堆栈转瞬,剧情曲折却又再次将观者拔高后推倒,霎时之间,你便猝不及防地朝着深谷跌下,可电影的所有却仍像清晨一般无伤大雅,时间晕开了光,夹杂着静美、苍凉一同潜航,唯独你心口尖的疼还来不及喊吶、便从此哑然失声。
在所有四季向前的脉络背后,有些人永远停在过去了。
那农场的男孩追上了溜进农舍偷鹅的他们,带着一把猎枪,默默结束了他对回家的向往。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却永远跑不赢意外的玩笑。
在距离停战协议生效不到几小时的时候。
当元帅站在平台对着底下嚷道要战到最后一秒,他们目光如炬、却无以驳反任何决定。 于是再一次潜行迎敌,像蚍蜉撼树一般不自量力。2022年重新翻拍的《西线无战事》由导演爱德华·伯格执导,詹姆斯·弗林德担纲摄影,剧情则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于1929年创作的同名小说。
摄影在许多桥段上都设计了置中构图的视角,无论远景特写,绝美的取景和编排都使风景的美与氛围的静俩俩相得益彰、配合得宜,无痕地把故事的凄迷、磅礴延伸舒展放大,注入空旷的凄迷感。不只在摄影镜头和叙事安排上拿捏得精致,同时,今年这个版本的《西线无战事》也将美术的细腻发挥到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的层次,最令我沉醉的当然仍是导演重新赋予故事有别过往、更加怅然的情绪,盈满诗意。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男主角和法国兵俩人单独缠斗的桥段,你彷彿能透过角色的诠释与剧情设计触摸到那颗矛盾的心脏,有着极端与疯狂的力量,跳动着、战斗着却也颤抖着。
只因为我们身穿图样不同的军服,只因为我们出生来自不同的领土,于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必须刀刀见骨。
于是我们的这一面,也成了你或我生命中对这世界的最后一眼。
他和他盯着彼此,象是在观察敌情的小心翼翼也象是在搜索对方身上破绽的罅隙,又或者是、他们都在等待时间走到停战生效的那一刻来临。那时候距离协议的约定只剩下不到几分钟而已。———后方来人,刀刃无声,有人倒下,停战生效。他也终于没来得及赶上活着回家。敌军的壕沟底下,主角凭借意志力的支撑,缓慢走向光线照射得到的地方。就差那么几秒,他还是没有办法战胜命运的爪牙。他停止了心跳,在电影最末的尾章。
这部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等级的壮丽。电影2小时17分钟的长度,却是把每一帧画面的故事质感和美学力道发挥淋漓,比起过去其他翻拍的版本相对愤慨而凶猛的恨意难平,我反而更钟爱这次的寂静铺叙和哀戚。
生命蜷缩在时光的角落,观众在这过程里变得好小好小,年月的齿轮转着,剥落了时代的腐朽与颓丧,历史洪流里的阴霾也慢慢被后来照亮,于是有些东西永远值得记得,比如和平的代价、民主的成长还有自由的锋芒。
所以我们、能如此自在而坦然的活着,或许已经是足够幸运的福份。
从此提醒自己:时刻珍惜、时刻感激。
精彩的史诗大戏
很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