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战将不少,比杨勇能打仗的还有,让他当兵团司令,另有深意?

吧唧吧唧聊 2024-11-01 13:00:37

1949年,二野组建三个兵团,下辖3、4、5兵团,司令员分别是陈锡联、陈赓、杨勇。

在二野将领中,论打仗最硬应该是陈赓、陈锡联、王近山,他们率领的纵队是打主攻,是主力中的主力。按说在兵团司令员的任命上,他们三位更为合适。最后王近山被任命3兵团副司令,而5兵团由杨勇担任。

杨勇担任兵团司令,是不是有何深意?

我们先来三个兵团下辖的9个军的隶属问题,或许就能明白一些事情。

3兵团下辖10军、11军、12军,这三支部队分别是原2纵、3纵、6纵。2纵来自冀南军区主力,3纵和6纵是太行军区主力升格而来,3纵成立几个月后,6纵才成立。在成立之初,6纵的战斗力不如3纵,毕竟3纵过去就是野战部队,而6纵是下辖地方部队。

4兵团下辖13军、14军、15军,三支部队的前身是4纵、9纵。13军和14军是四纵一分为二的结果,又将地方部队调来,进行整编。15军的前身也是太行军区地方部队,是继3纵、6纵之后第三支野战部队。

5兵团下辖16军、17军、18军,这三支部队前身是1纵、11纵队、豫皖苏军区部队。1纵的前身是冀鲁豫主力,豫皖苏军区是由冀鲁豫军区下辖水东军分区等为基础建立而来。

从这个情况来看,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点门道来了吧!

三兵团下辖3个军过去在一起作战多,相互配合多;四兵团就是过去陈谢集团发展而来,从1947年9月后,就在陈赓指挥下打仗,挺进豫西,部队指战员熟悉,配合作战默契。

说到5兵团就不同了。

冀鲁豫军区是抗战时期,杨得志率领115师344旅部队发展而来的根据地,在抗战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在1944年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过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前又分开。

抗战胜利后,冀鲁豫军区划归晋冀鲁豫军区,主力改编为1纵,在参加完邯郸战役奉命北上东北作战。可抵达冀东后,又参加承德保卫战而留在晋察冀1年。1946年底奉命归建刘邓麾下,杨得志、曾思玉留下,苏振华带队南下。当1纵离开晋冀鲁豫军区之前,冀鲁豫军区还成立7纵,杨勇担任司令,两支部队一起打邯郸战役。

当苏振华在1947年初率部归建后几个月,1纵与7纵合并为新1纵,杨勇担任司令,苏振华担任政委,在刘邓麾下参加诸多战役。

说到冀鲁豫军区,是冀鲁豫下辖军分区组建而来,张国华等一众领导就是冀鲁豫军区的干部。如今该军区不断壮大。说到11纵,是由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组建而来。

也就是1纵、11纵都是冀鲁豫军区部队,而18军的发展也是在冀鲁豫地方部队基础上发展而来。

冀鲁豫的前身是115师部队,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一方面军下辖部队了。等于说,刘邓领导的部队大部分来自四方面军发展而来,一部分来自一方面军发展而来。

在兵团干部问题上,冀鲁豫走出来的部队组建兵团,自然需要由他们过去的领导最合适,也最无异议。杨勇在抗战时期是鲁西军区司令员,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冀鲁豫军区,杨得志担任司令,杨勇担任副司令。后来杨得志调去延安工作,杨勇担任司令员,杨勇在冀鲁豫的干部当中是一位军政双全的将领。

如今15兵团可以说都是来自冀鲁豫部队,考虑到团结、平衡等情况,杨勇出任再合适不过,而且他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能力都不低。兵团司令不仅需要会打仗,而且能处理外事工作等。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