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3岁那年,张扣扣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打死,赔偿金9639元只给了1500元,凶手仅判7年。22年后,他在母亲忌日前夕,猎杀了所有责任人,唯独放过了凶手的妻子,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跟我来看看吧!

一丶张扣扣的仁慈选择
在春节前夕的寒风中,一把水果刀终结了三条生命,却在第四个人面前停下。行凶者张扣扣面对跪地求饶的王自新妻子时,语气平静的说:"我不杀你,我跟你无冤无仇。你们可能在想,一个杀人者竟能在血腥复仇中保持冷静吗?

大年初二,当村民们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张扣扣已主动来到警局自首。审讯室里,当被问及为何放过王自新的妻子时,他的回答揭示了这场复仇的全过程,原来她是王家唯一一个去吊唁过张扣扣母亲的人。

张扣扣的行为绝非泄愤式的,他的刀锋精准指向二十二年前害死母亲的具体个人,甚至在行凶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善"与"恶"的区分。这种复仇中的克制,让整个案件呈现出一种扭曲的"正义"色彩,在他的世界里,王自新妻子参加母亲葬礼的举动,成了她免死的通行证。

这说明什么?是他内心深处未被仇恨完全吞噬的人性,他的复仇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精心的布局,事情还得从他13岁亲眼看着母亲被活活打死说起!

二丶一场不平等的竞争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陕西汉中王坪村,通往财富的道路几乎只有一条,那就是争夺集体稻米厂的承包权。对普通农民张福如来说,这座小小的稻米厂承载着全家脱贫致富的希望。他日夜奔波,向亲戚借钱,平日里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只为能在竞标中胜出。

竞争的天平从一开始就不曾平衡,王自新家族在村里根基深厚,特别是他的二哥王富军担任村干部,手握实权。当王自新表达对稻米厂的兴趣时,村里的权力格局随即发生微妙变化,他不需四处筹款,不必低声下气,仅凭家族背景就能轻松拿下稻米厂。

表面上,村委会提出了"公平"方案:两家轮流承包,第一年王自新,第二年张福如。张福如咬牙接受了这个"和解",盼着来年轮到自己。谁知第一年过后,王自新家靠稻米厂收益添置新家具,翻新房屋,尝到甜头的王自新家做出了一个决定。

王自新通过兄长王富军与村里签订长期合约,彻底切断了张福如的希望。当张福如前去讨要说法时,等待他的是王家几兄弟的拳脚相加。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家,妻子汪秀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三丶13岁的血泪见证
1996年春日的一个午后,13岁的张扣扣站在村道边,亲眼目睹了一场彻底摧毁他童年的血腥场景。那天,母亲汪秀萍在路上与王富军相遇,积压多年的矛盾顷刻爆发。起初只是言语交锋,随后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村民们纷纷围观,形成一个人墙,无人敢于介入。

张扣扣瘦小的身体僵在人群边缘,他看到王家兄弟接连赶到现场,将母亲围在中央。王正军抄起一根粗壮的木棍,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一次又一次击打在汪秀萍的头部。

张扣扣想要喊叫,声音却卡在喉咙里发不出来。他想冲上前去,保护自己的母亲,但瘦弱的身躯根本无法突破重重阻碍。恐惧和绝望让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鲜血从母亲头部涌出,看着她的身体在地上抽搐,最后瘫软不动。

那一刻,时间对张扣扣而言仿佛凝固,他的童年永远破碎了。村民们怜悯地看着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母亲倒在血泊中的画面,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张扣扣的记忆中,也成为了他复仇的动力。

四丶荒诞的司法"公正"
汪秀萍的尸体刚刚入土,警方调查后认定:死者汪秀萍是冲突的挑起者,她先动手打人,后果自负。手持凶器、反复击打汪秀萍头部的王正军,因年仅17岁,最终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其他参与围殴的王家兄弟,则全部以"证据不足"获得轻描淡写的口头教育了事。

法院给出的赔偿数字精确到小数点9639.3元。这是张家的医疗费、丧葬费和抚养费的总和。王家支付了1500元后,便再无下文。张福如多次登门讨要,或被拒之门外,或遭遇冷嘲热讽。

对于失去妻子的张福如来说,这1500元甚至不够支付汪秀萍的棺材钱。家里借遍亲朋好友,才勉强办完丧事。母亲的葬礼上,13岁的张扣扣站在坟前,目光呆滞。

村里人都知道王家势大,却没人料到法律也会向权势低头。张福如为养活三个子女,不得不起早贪黑干活,身形日渐消瘦;张扣扣则将这一切铭记在心,仇恨在沉默中生长。

五丶春节前的最后准备
2018年春节前夕,王坪村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家家户户贴上了新春对联,孩子们期待着压岁钱,村民们忙着采购年货。王自新家门前停着一辆黑色轿车,院内张灯结彩。他靠着稻米厂二十多年的收益,早已成为村里的首富,还供儿子上了大学。
张扣扣家就显的冷清多了,他和年迈的父亲住在老旧的土房子里,屋内陈设简陋,墙壁上的裂缝暴露在寒风中。没人知道他心中早已定下另一种计划。

他取出藏在床底下的水果刀,用布仔细擦拭刀刃,张扣扣知道王家人每年春节前会按照村里的习俗前去祭祖,那条路他已经踩点好几次。天色微暗的傍晚,他悄悄离开家,像一道影子般融入山路旁的灌木丛中,耐心等待。

王正军和王校军有说有笑地走来,毫无防备。短短几秒内,张扣扣冲出,手起刀落,动作干净利落。没给两人任何反应的机会,他就像当年在部队训练的那样精准出击。鲜血在寒冷的空气中飘散,他甚至没有多看一眼倒在地上的身体,转身直奔王家院子里的王自新。

复仇之后,张扣扣没有逃跑。他径直来到母亲的坟前,静静地坐下,像是前来汇报任务完成。他手上的血迹已经凝固,仿佛完成了一场漫长等待后的生命使命。二十二年前被种下的仇恨种子,终于在这个春节前夕,结出了血色的果实。

结语
当一个13岁的孩子目睹母亲被打死,又亲历法律的无力与赔偿的荒谬,他的22年复仇计划在谴责暴力的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确保司法判决得到严格执行,如何防止不公酿成大的悲剧。唯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更多的"张扣扣"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