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经过半年多的激烈对战后,北汉被宋军成功拿下,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
胜利之后,赵光义自鸣得意,认为自己实现了后周世宗柴荣,和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未竟的功业,强大到盖世无双。然而事实却是,能够顺利攻下北汉,本身就是赵匡胤精心布置的一盘大棋。
1.北汉作为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能够长期存续,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辽国的雄厚支持。
在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具体的安排是:先集中力量平定南方各国,如南唐、后蜀、南汉等,以南方之财养中原之兵。等到南方大定后,再集中精力攻打北方诸国。
这一策略不仅可以使宋朝获得了丰富的战略资源,还能有效避免多面作战招致的风险。
但朝中也有很多大臣对这项决策表达了异议,他们认为:“相对于南方诸国,北汉军事实力最强。让如此强国在北方虎视眈眈,大军攻打南方之际万一其趁火打劫,可怎么是好?”
对此,赵匡胤的回应是:“北汉暂时留存,可以作为抵御辽国的天然屏障,帮大宋分担抵御辽国的任务。如果先攻灭北汉,大宋必定要派驻兵力去守城抗辽,又何来精力去平定南方各国呢?”
定下先南后北的军事策略后,赵匡胤雷厉风行地平湖北、荆南,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一路凯歌奏响,捷报连连。
先南后北的战略,很好地帮大宋实现了以南方之财,养中原之兵的目的。
而北汉,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它雄驻在宋与辽之间作为屏障,避免了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十分给力。
但先南后北,并不意味着赵匡胤完全放弃了对北汉的削弱和瓦解。
2.公元963年7月,赵匡胤在平定荆南、湖南等地后,即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人攻略北汉边地,并成功占领了北汉的乐平及辽、石二州,迫使北汉紧急向辽国求援。
公元968年北汉更换国君,人心未定之际,赵匡胤趁机御驾亲征,去攻打北汉。
虽然在北汉大将刘继业(后来的杨业)的拼死抵抗下,赵匡胤为了不损失过多兵力最终选择了退兵,但这一行动却进一步动摇了北汉的根基。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彻底灭掉南唐后,再一次集结重兵准备攻打北汉,但就在双方大军激战正酣之际,赵匡胤突然去世,宋军被迫班师回朝。北汉又一次续了命。
赵匡胤多次攻打北汉没有打下来,真的是北汉牢不可破吗?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赵匡胤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北汉,北汉绝对不会是宋军的对手。
北汉之所以能够屡屡护城成功,是因为赵匡胤不愿意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赢得胜利。
赵匡胤的目标,是采用更加稳健有效的“釜底抽薪”之策,在不动摇大宋军队根本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削弱北汉、收复北汉。
比如赵匡胤经常派军队深入北汉国境,掠夺北汉的人口和资源。据统计,
在赵匡胤的持续打击下,北汉的人口从数万锐减至三万多户,经济、军事力量大幅削弱。
与此同时,赵光义攻打北汉时动用的将领,也都是赵匡胤辛苦培养的将才。
总体来说,赵光义拿下北汉,并非靠他一己之力,而是赵匡胤多年悉心布局瓦解北汉的结果。
3.纵观赵光义与赵匡胤的几次军事行动,我们不难发现,兄弟俩在战略上最大的差异在于:赵光义更倾向于冒险和快速行动,赵匡胤则更加成熟稳重,遇事习惯于深思熟虑。
打仗时,赵光义从不吝于承担人力和物力的损失,有一种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狠劲儿”,即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在所不惜。
在攻下北汉后,赵光义既没有封赏大军、安定军心,也没有让大军得到足够的休整,便仓促发动了对辽国的进攻,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遭遇惨败,导致宋军士气低落,患上了“恐辽症”。
986年的雍熙北伐更是赵光义军事冒险主义的巅峰。他选择安插宦官做监军,遥控指挥前线将领,结果严重限制了前方将领的灵活性,导致宋军指挥失当、配合失调、管理失序,在战场上只剩下任人宰割的份。
雍熙北伐的惨败不仅耗尽了北宋的军事储备,还彻底破坏了赵匡胤多年经营的军事体系,使北宋被迫由攻转守,失去了与辽国相抗衡的实力。
总而言之,赵光义虽然完成了灭北汉的壮举,但这一胜利的背后,是赵匡胤多年精心布局和战略准备的结果。赵光义在军事上的冒险和缺乏深思熟虑,最终导致了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一系列失败。
知其然,也必须知其所以然。评价一个人的历史贡献,不能只看表面的成果,更要深入剖析成果背后的原因和长远影响。
赵光义的例子告诉我们:好大喜功、盲目追求短期胜利,却忽视战略规划与长远利益,最终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平衡好冒险与稳健的关系,避免因为短视和冒进而砸烂一手好牌,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问题。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如果文章让你有所触动,记得顺手点个赞哦~您小小的点赞,是我持续写作和分享的动力,谢谢你呀![V5]
作者介绍:李晴朗,艺术硕士,自媒体写手,终身学习践行者,坚信成长即财富,心安即幸福,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是人生。
赵光义为啥好大喜功? 因为他想坐稳位子,他学的李世民,但他又没有李世民的才能和手腕,又不放心下面武将,因为他得位有问题,还故意加大削弱武将,过度放大以文制武,怕武将支持赵大儿子谋反.... 李世民 赵光义 朱棣3人中,他是表现最糟糕的,北宋政治走向都被他带歪了。其实朱棣也把明朝带歪了,他俩的子孙接位后都是疲软货、子嗣难继、皇权被削弱....... 后继者想作为都难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