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让很多车企亏得哭爹喊娘的价格战中,蔚来和理想是少数两家游离于价格战之外的两家车企,但是,同样是价格不变,特立独行的蔚来和理想的销量却走出了不同的曲线。

靠着“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的品牌理念,理想汽车在本土车市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逆势爆发,疯狂地收割着30万-50万价格区间高端豪华SUV市场上的筹码,此时的李想犹如当年火烧赤壁、大破曹公的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竞品友商们纷纷降价,理想非但不降价,居然还这么能打,实在是让人惊讶。疫情爆发和新春佳节叠加,不仅没有影响理想汽车一月份销量的爆发,到了四月份,月销数字更是顶到了两万五千六百八。

相比之下,同样头铁、坚持不降价的蔚来汽车就没有那么好命了。
头三个月好歹还能保住“蔚一万”的头衔,李斌和秦力洪也不用准备简历,到人才市场上去转一转。但到了车市渐渐回暖的第4个月,蔚来却直接跌破了7000辆的大关。

何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我们可以在李想的一篇微博里面找到答案。
4月16日万众瞩目的上海车展前一天,理想汽车掌门人李想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番令众多友商寒意凛凛的残酷宣言:2023—2025年,本土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想要挺过这道难关,必须在技术、产品、交付三个层面拼命往死里卷。

也许是因为短微博对字数有限制,又或许话说得太明白会误伤友商,这段不长的微博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换句话说,您需要从李想讲了什么去琢磨他没有讲什么,或者说弦外之音是什么。

显然,又到了阅读理解的时间了。
大多数读者朋友们应该都辅导过小朋友的语文作业,语文作业里最难的题型就是阅读理解了。阅读理解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让你从明明白白写在纸面上的那些文字里领会出作者没有直截了当讲出来的东西。
关于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李想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按照木桶受制于最短那块木板的理论,在技术、产品和交付这三大决胜负的要素中,只要有一个出了短板,水桶(市场规模)就做不大了。
论技术和产品,理想和蔚来都有各自差异化的优点,可谓不相伯仲之间。
可要是比起交付能力,拥有自家工厂的理想汽车领先到了这个阶段还在采取代工模式的蔚来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从这两家新车型的发布、上市和交付节奏就能明显看出蔚来跟理想之间的差距。

依靠自建的常州工厂,理想做到了上市即交付,理想L9、L8、L7基本都能在上市发布两三个月后实现销量破万或者接近月销一万,一点没有浪费新车宣传和销售黄金期的热度,真正反映了“制造和产品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反观没有自家工厂的蔚来,从蔚来ET7到蔚来ET5,从上市发布到实际交付,哪一个不是隔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白白浪费了无法转化成一年后有效销量的巨额营销费用不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会有各个车企好整以暇地对ET7和ET5做全方位的竞品分析,模仿效法,去芜存菁,等你真正交付时,便会不胜惶恐地发现友商的竞品已经或者马上就要出现在您想打的细分市场里了。

本土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如此内卷,两三年一换代,每年都要大改款,发布时算不上“遥遥领先”的产品被交付能力的短板硬生生拖得变成了“稍稍领先”,在交付延迟的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斌哥会不会辗转反侧,想要去求见江淮的高管?

强大如苹果不仅保持着一年发一款新机的节奏,并且发布次月马上开启大规模交付。
一则是因为先进的技术必须通过大规模的交付尽快变现,形成下一轮技术创新-产品交付-回笼资金和利润的商业闭环。
二则是因为在互相模仿借鉴、不太尊重知识产权的中国本土市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的、长时间的“遥遥领先”。
无非是有人走得早了一点,快了一点,物理规律摆在那里,供应链相对透明,你抄我来我抄你,技术上能有多少秘密?
如何补齐交付能力的短板,希望蔚来可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蔚来[得瑟] 不能被说 被说就上升到个人认识家庭教育问题[呲牙笑]
强奸文化没有未来
小编说,不太尊重知识产权的中国本土市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的、长时间的“遥遥领先”。实话呀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行怪谁
难道跟某个函没有直接关联了么?以后车评人置评他家车子,一不小心说错会有什么下场?不予置评是最好状态。
理想算个屁,只能在大型SUV里混
少吹牛逼少碰瓷,多做研发与服务,整天这个不行那个倒闭,这不是一个企业领导人的应有的言行和格局。
好好说,你收了多少钱?
两个都是韭菜车[笑着哭]
蔚来在合肥已经建立新桥工厂,很快就能自产[得瑟]
什么产能只有这么点啊
即使是瓶颈的原因,和别人有什么关系???
蔚来亏在交付太慢!
江淮能造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