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03f551418aec408d4cd8c50066327a.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8d22a3d01e6015acebc07100ef2543.gif)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得了癌症,也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所以很多人都是“谈癌生变”。
但偏偏有一个人例外,他身患晚期癌症,却一次化疗都没做,最终竟然还实现了痊愈,而此人也因此称为“抗癌第一人”。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位“牛人”又是谁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7aad09c5a9e9da30672c6a56e203fb.jpg)
凌志军,一位来自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他的人生本该意气风发,却在 2007 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 年的时候,年仅54岁的凌志军被诊断为 “肺癌晚期”,这一噩耗对于他和家人来说简直犹如晴天霹雳。
当时他刚刚完成新作《中国的新革命》,医生断言他活不过 3 个月,因为他的颅内发生两处病灶,肺癌、脑瘤的概率为 98%。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0b58ed20acee315a740d2bf3944713.jpg)
凌志军的父亲凌建华曾因肺癌晚期去世,这让他对癌症有着深刻的认知。
为了确认病情,他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如出一辙。
在求医过程中,他遭遇了看病遇冷的情况,去北京天坛医院看专家,却被冷漠对待,也没有得到明确结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442081b62abd754085a26bcbc2fb31.jpg)
此后他又辗转北京与上海各大医院,每个专家都说不清脑瘤是否为肺癌转移,但都建议化疗、手术。
面对癌症的打击,凌志军没有放弃,在国外学医的表妹得知他患癌晚期后,联系国外几位癌症专家进行联合会诊。
外国专家得出的结论与国内不同:脑部病灶 50% 不是肿瘤,或者只是良性肿瘤;脑部病变和肺部病变关联性不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da59db9aee3d5d5a4375d406b7cc4b.jpg)
美国人普遍认为癌症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凌志军经过理性分析,大胆决定只做手术,不做化疗。
2008 年,他切除了左肺最严重地方的恶性肿瘤,拒绝了切除脑瘤的治疗方案,出院时也拒绝了化疗、放疗建议,并且没有带走医院开出的抗癌药。
凌志军开始尝试用纯自然的方法恢复体能,每天步行 5 公里、进行日光浴、深呼吸,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重启生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dd08e124d4b710ed5ca8dde7df1977.jpg)
他坚持 “药补不如食补”,清淡饮食,注重营养。
在抗癌过程中,他还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妹妹的话让他明白不能被癌症吓倒,要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病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23bef780cabeecbff22c6cd1843f73.jpg)
他和家人搬到深圳,亲近大自然,享受湖边漫步、日光浴,定期与亲戚聚餐,陪伴家人。
凌志军在拒绝化疗后,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在手术切除肺部肿瘤后,他没有选择化疗或放疗,而是采取了自然疗法,包括锻炼、健康饮食和保持良好心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3040d05d911c346f3229ff598a1bed.jpg)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两年后,颅内癌肿缩小了80%,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癌症患者。
除此之外,凌志军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改变了过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进行简单的有氧运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e8b7958b269ca4b0be3f0dfe5b9719.jpg)
他搬到环境较好的地方生活,享受阳光、美食和简单的快乐,这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不仅改善了他的身体状况,还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
经过五年的努力,凌志军创造了癌症救治的奇迹,体内的癌细胞全部消失。
他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写进了《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这本书得到了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等众多名家的联袂推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841fae0d499ebcbb71e0a5b6d528b2.jpg)
凌志军 “向死而生”,对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和理解,他认为很多癌症患者最大的难关是心理上的,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癌症,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但其实凌志军的“向死而生”,也与一直陪伴他的妻子脱不了干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bfbb8a31a56915f4c730b3c5e28cbf.jpg)
凌志军的妻子名叫赵晓东,她对凌志军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凌志军患病期间,尽管她担心丈夫的病情会因工作劳累而加重,但她仍然选择陪伴他一起对抗病魔。
在赵晓东的支持下,凌志军开始进行户外运动,每天步行5公里,逐渐恢复体力,这些活动不仅让凌志军感到快乐和满足,还帮助他逐步恢复健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4e9858ff056a6652aeed0372179e09.jpg)
赵晓东通过陪伴和心理支持帮助凌志军调节情绪,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告诉自己“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这种简单的仪式成为了他面对新的一天的力量源泉。
赵晓东也提到,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
而凌志军在事业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fcb9478e8db2cd322416acec91aee4.jpg)
几十年来,他忙于事业,使得妻子和孩子常常感到孤单。
这种状况让凌志军感到非常遗憾,尤其是在他父亲患病时,他未能陪伴在侧。
尽管如此,凌志军意识到自己对家人的亏欠,并决心尽力弥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a1b1a88562db296e47d63eb20967a8.jpg)
在康复后,他决定放下工作,与家人搬到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并努力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天。
凌志军决定放下工作后,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节奏明显放慢,凌志军不再被繁忙的工作和疲惫的社交关系所困扰,而是过上了更加放松和健康的生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0820c3ffe960b8a856bd6b3c0ec8ee.jpg)
他每天早睡早起,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以最放松的方式与家人相处。
凌志军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与妻子一起步行去买菜,认真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
在返回的路上,他让身体沐浴在细腻的阳光下,尽情享受紫外线轻柔地洒在皮肤上的感觉,他还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倾听昆虫和微风带来的声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df9dbcf9603c615ca8c3bf1b1ebcfc.jpg)
这种缓慢到几乎停滞的日子让凌志军感觉自己回到了很多年前,在乡下工作的时光。
他随着农民日出而劳作,日落而休息,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轻松,如今他的身心都变得轻松,整个人显得更舒适了。
而这也是他自出生以来,最悠闲地一段时光,毕竟他一直以来都在体验着不同的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128757daeaa6ce09bb745fa69b1035.jpg)
凌志军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小学毕业恰逢文革,他的人生轨迹被时代洪流所改变。
他先后做过电工、农民、当过兵,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着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做电工时,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刻苦学习,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12c17775f11a7c86e6f2b2d4eef7bb.jpg)
后来,他凭借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改行写新闻,并一路努力回到北京。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1993 年,凌志军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启了他的求学新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614573dbccc71d6c489837deef5eca.jpg)
在学习过程中,他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1996 年,他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和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83a93f731e5eef63f4ce68fb7bb740.jpg)
凌志军出版了多部畅销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交锋》《联想风云》《中国的新革命》《重生手记》等书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cd52e652cc1bb2c967cd0c0f8c0e75.jpg)
凌志军坚定地认为,只要癌症患者内心不被恐惧所占据,并且不盲目跟从他人的治疗方式和建议,那么他们就能够拥有更多生存下去的宝贵机会。
与此同时,他也告诫癌症患者要成为一个聪明的病人,既要接受必要的治疗,也要拒绝不合适的治疗,做出明智的选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79a414c0bf0882396ca88a91f4f25d.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ad4598e1eb210aa57a0a813a6968f9.png)
中国青年报在 2012年10月09日关于《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的报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c8a376ac5533dddda821ad88e2273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