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的直爽性格和火爆脾气广为人知,这种性格特点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密不可分,再加上他天性中带有一种豪放不羁的气质。
许世友将军并非人们印象中那种只会打仗的莽夫。据他的老搭档、参谋长贾若瑜回忆:许司令表面看似粗犷,实则心思缜密,精明过人。不少干部与他相较,水平差了一大截,根本不在同一层次。许华山在谈及父亲许世友时,也曾表达过相近的看法:在充满挑战的困境里,父亲凭借他朴实无华的方式,有效地守护了自己的安全。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1937年7月,全面抗战打响,众多将领迅速从延安奔赴前线。短短几日,原本熙熙攘攘的抗大校园变得冷清,学员数量骤减。作为校务部副部长的许世友,虽以骁勇善战闻名,却始终未能前往战场,这让他倍感烦闷。许世友经过深思熟虑,来到毛主席面前,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主席,我希望能奔赴抗日最前线,为国立功。与其在校园里无所作为,我更愿意在战场上拼死一搏。”看到对方态度真诚,主席爽快地点头答应了。1938年10月,毛主席亲自安排许世友出任八路军120师386旅的副旅长,这个任命完全符合常规。即便许世友之前有过失误,毛主席也没有因此降低他的职位。抗日战争刚开始那会儿,许世友的表现远不如当年在红军队伍里那么亮眼。1939年秋天,许世友奉命前往华北党校进修,暂时离开了战斗一线。然而,仅仅过了很短时间,这位将领就迫不及待地重返了他日夜牵挂的作战前线。1940年,面对敌后战场形势的转变,毛主席果断决定进一步扩展抗日根据地,并将战略重点放在了山东,这个在战略上极为关键的省份。随后,罗荣桓、徐向前等军事领导人陆续被调往山东地区任职。没过多久,毛主席亲自选定许世友,委任他担任山东纵队的旅长职务。有消息称,毛主席在决定继续任用许世友时遇到了不少反对声音。当时许世友手握重兵,在地方上颇有势力,这引起了延安高层的一些疑虑。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抗战初期许世友的表现并不突出;二是他曾经差点率领部队离开延安向南转移。更让人担心的是,当时张国焘已经投靠了蒋介石,在国民党的特务机关从事反共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觉得让许世友独自带兵存在很大风险。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主席最终拍板决定:“就让许和尚来干吧。”在山东战场上,许世友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迅速成长为一位声名显赫的共产党将领。毛主席以独到的眼光识人善任,对许世友的革命信念和党性品格给予了充分信任,这份信任最终被历史所验证。
得到毛主席器重的许世友,满怀豪情,带着一名警卫就迅速奔赴山东。1941年3月14日,胶东区党委举行了一场重要会议,许世友首次公开露面,与当地的干部们进行了初次会面。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迅速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抗日斗志。“我来到胶东就是为了上战场,要是这儿太平无事,我压根儿就不会来,我来了就是要让这儿热闹起来。”许世友话音刚落,台下顿时响起热烈掌声,他环视全场,接着说道:蒋介石策划了惨烈的皖南事变,胶东地区的汉奸和日寇不断对我们发动攻击。如果不反抗,就没有生存的机会;如果不斗争,就无法将抗战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坚定意志,顽强作战,粉碎叛徒的攻势,为胶东开创崭新的局面。短短三句话里,"打"字反复出现了七次,字字铿锵,点燃了战士们抗日的斗志。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胶东地区的抗日形势很快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痛击日寇、铲除汉奸,在胶东地区掀起了抗日浪潮,八路军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1942年,山东的部队重组为山东军区,许世友被任命为胶东军区的指挥官。在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事业再攀高峰。与此同时,一连串胜利的消息不断传至延安,许世友的名声再次大振。许世友和毛主席之间,虽然有着明确的上下级之分,但他们的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指挥与被指挥。在军事合作之外,两人之间还夹杂着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使得他们的互动显得格外特别。许世友曾说"是毛主席让我重获新生",而毛主席也深知许世友的为人,对他十分器重,委以重任。
“我不过是毛主席关怀和爱护的千千万万干部中的一个”许世友与毛主席相识多年,内心始终怀着无比忠诚的情感。然而,岁月流逝,毛主席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76年5月起,考虑到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中央决定他不再公开露面。此后,身患重病的毛主席一直在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按照中央最高层的指示,关于毛主席健康状况的具体信息被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人了解内情。当时身为政治局成员的许世友将军因在地方工作,同样对此事一无所知。1976年6月,许世友在湖南检阅部队时,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发来的一份绝密电文,里面透露了毛主席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消息。许世友收到电报后,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他立刻中断了行程,匆忙赶回广州。回到家,他直接上了二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续几天都没踏出房门一步,连日常该处理的公务都无心过问。毛主席病重的消息让他深受打击,虽然难以接受,可事实摆在眼前,他只能强迫自己去面对。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京去世的消息传来,许世友将军听闻后深感哀痛。他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报纸和画报,把上面刊登的毛主席照片一张张剪下,贴满了自己房间的墙面。整个房间的墙壁被这些照片完全覆盖,没有留下一丝空白。最近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呆坐在那儿,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墙上的画,一声不吭。手下人看他这样,谁也不敢上前搭话,更别提问他在想什么了。有传言解释,这么安排是出于特别考虑:无论许世友处于何种姿态或位置,只要他睁开双眼,毛主席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许世友马上调整了手头的工作,重点部署了军队的调度问题,然后迅速驱车奔赴白云机场。韦国清与许世友搭乘专机前往北京,机舱内两人交谈寥寥,空气显得格外沉重。可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飞机却迟迟没有动静。
许世友让秘书去查清楚情况。很快,秘书回来报告了原因:“他们说是因为天气太糟糕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许世友的脸色愈发阴沉。秘书看情况不对,赶紧跑过去打听缘由,结果得到的回复和之前毫无二致:“天公不作美。”在第三次追问后,机长终于松口道:“上面有规定,枪支不能带到北京。”许世友早就按捺不住,听到这话立刻火冒三丈,吼道:“你告诉我是谁下的命令?让他直接发个电报给我!”“没错,赶紧去查清楚,看看是谁让他发的电报。”站在旁边的韦国清也忍不住发火了。最终,电报没有如期而至,专机却已经升空离开。历史资料显示,许世友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面见毛主席,总喜欢随身携带猎枪。但这次情况特殊,他换上了一把美式五星左轮手枪。这把枪来头不小,是他率领的部队从一名国民党军长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到了北京,许世友随身携带枪支,寸步不离。那会儿,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人民大会堂,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们轮班值守,为领袖守灵。许世友正想迈步走进灵堂,突然被门口的卫兵挡住了去路。卫兵挺直身子,规规矩矩地给他行了个军礼,接着开口询问:“领导,您身上带着武器吗?”“枪我肯定随身带着啊!”许世友立刻回应。"按照规定,这个地方不允许携带枪支,即便是领导也不例外。"“这规矩是谁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身为政治局的一员,这事我咋没听说?”话音未落,许世友阴沉着脸,径直朝灵堂方向迈步。守在大门旁的卫兵们看到这情形,全都站在原地,谁也没敢上前阻拦。许世友走进灵堂,径直来到主席遗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他悲痛至极,连头上的军帽都顾不上摘下来。
在灵堂现场,只有许世友随身携带了武器。这件事引发了各种议论。有人认为他带枪是为了保护毛主席的遗体,防止有人暗中破坏。也有人说,毛主席逝世后,许世友失去了庇护,害怕“四人帮”对他不利,所以带着枪防身。对于外界的各种说法,长期在许世友身边工作的徐开福认为:"无论哪种观点更准确,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许世友始终与毛主席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乎意料的是,许世友在瞻仰完毛主席遗容后,竟然坚信主席是遭人谋害的。就在那时,北京知名医师林钧才去探望老领导许世友,还聊起了这个话题。许世友怒气冲冲地质问道:“我亲眼看到主席的遗体,脸上有明显的淤青和紫斑。你们这些当医生的,赶紧给我交代清楚,主席究竟是被谁害死的?”林钧才试图用医学理论说服许世友,但许世友压根听不进去,反而怀疑林钧才是“四人帮”安插在他身边的特派员。1983年,林钧到南京探望许世友,当时他仍对毛主席的去世难以释怀。他对许世友说:“事情总要有个了结,早点了结,心里也能早点轻松。”1984年,许世友在和朋友的谈话中透露:"主席是被人害死的,而且'四人帮'还特意派林钧才来跟我接触。"在毛主席逝世后的八年里,许世友多次谈及他的离世原因。林钧才心里觉得委屈,可他并没有因此对许世友产生不满。他明白许世友对毛主席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虽然外面的人总说许世友和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但许世友自己谈起这段感情时,却显得非常谦虚。在毛主席的引领下,无数干部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许世友深知,像他这样受到主席关怀的同志数不胜数。每位我党我军的干部,都曾沐浴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下,获得成长与启迪。作为其中普通的一员,许世友只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代表。
许世友始终坚持走正确路线,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局1973年底,中央军委举办了一次大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特别叮嘱许世友,建议他多阅读一些书籍,包括《红楼梦》《汉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许世友点头应道:“我会认真看的。”抵达广州后,许世友立刻找来《红楼梦》和《汉书》开始阅读。这样一来,他外出散步和打猎的机会大大减少,只要有空闲,他就待在屋里专心看书。许世友读书特别专注,从不急躁。他一手拿着放大镜,另一只手握着铅笔不停做笔记。每天读完后,他都会跑到众人面前"炫耀"一番,把精彩的诗词背诵给大家听。许世友为了理解艰深的《汉书》,特意请了老师来辅导,边读边解释。通过研读,他深入思考,逐渐领悟了毛主席让他读这本书的用意:“我明白了,毛主席是想让我们守护党和军队建立的新中国,防止有人颠覆政权。”1974年,"四人帮"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把矛头指向周总理等老一代革命家。毛主席多次指出他们的错误做法。许世友看出这些人是在跟毛主席对着干,心里更加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策划解决“四人帮”问题时,许世友毫不犹豫地站在他们这边,坚定支持他们的行动,为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邓小平第三次重返领导岗位的过程中,许世友也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展现了坚定的原则性。邓小平重新执掌党政大权后,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思想大辩论。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铺垫,中央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分发给了所有与会代表,要求他们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开幕前认真研究讨论。在这份草案中,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成为了重要议题之一。
这次大讨论吸引了全国约五六千人参与,话题覆盖面广,参与者众多。讨论的成果需要整理成简报,经过印刷后由保密部门分发。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如何保密成了棘手问题。社会上开始流传各种说法,其中不乏居心叵测者借机散布不实言论,制造混乱。在这次会议上,部分人对毛主席进行了毫无根据的指责,这让许世友将军感到非常难过,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立场。虽然内心非常沉重,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没有采取任何过激行为。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有人竟然抓住许世友的性格特点,虚构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事件:某天,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正在听取汇报时,许世友带着参谋和秘书,手持武器闯入了会场,声称要找那些对毛主席不敬的人理论。见此情形,8341部队迅速上前阻止,要求他们放下武器。许世友毫不退让,直接开枪击倒了一名士兵。双方随即展开激烈交火,现场一片混乱。最终,许世友因人数劣势,导致两人身亡,一人受伤。那时候,这个传言闹得沸沸扬扬,说得天花乱坠,真假难辨,大家都被搞得晕头转向。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军委领导耿飚特意指示办公厅:"这次人大会议,安排徐司令员乘坐民航航班来京,不必安排专机接送。"这一决定旨在破除不实传言,让群众能够安心。李福海接到了通知:这次人大会议不安排专机接送,已经和民航部门打过招呼,请你们乘坐普通航班。同时,许司令需要像普通旅客一样从候机大厅经过,与民众接触交流。李福海立刻领会了上层的意图,这是想让许世友在公众面前亮个相,打消那些不实传言:“懂了,毕竟外界总说我们没了,现在正好证明我们还活得好好的。”李秘书结束通话后,向许司令传达了军委的决定,许世友爽快地答应坐民航飞机进京。那天,许世友穿着得体,提早半小时到了机场,一进候机室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大家认出他是许世友将军后,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世友也抬手致意,向在场群众表达了谢意。
许世友出现在机场,那些不着边际的传言顿时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