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之际,岳飞昂首向天,用尽最后气力嘶喊道:"苍天可鉴!公道不灭!"抗金名将遇害的消息传来,江南百姓哀声震天,塞外敌军却狂欢作乐彻夜不休。南宋名将岳飞位列国家栋梁之臣,他一生清廉自律,在战场上更是屡建奇功。正是这份卓越才干,让宋高宗在1137年将整军备战的重任托付于他。但令人费解的是,短短四年后,这位曾受器重的统帅却突遭君王诛杀。究竟是何种缘由让君臣关系发生如此巨变?民族英雄岳飞蒙难后,他留下的亲眷遭遇了怎样的命运波折?
一、岳飞之死南宋名将韩世忠虽已卸甲归田,得知岳飞蒙冤入狱的消息后,仍冒着风险闯入宰相府邸,直面权臣秦桧诘问:"岳帅究竟触犯了哪条律法?"岳飞父子和张宪被指控的罪名未必确有其事,也可能是被冤枉的。韩世忠闻言面色骤变,双拳紧握喝道:"相国大人!单凭这'莫须有'的罪名,要怎样让黎民百姓心服口服?"虽然罪名难以服众,岳飞最终仍被冠以"莫须有"之罪处以极刑。
后世普遍认为,抗金名将岳飞遇害的幕后推手是权臣秦桧,他出于对岳飞的忌惮和巩固自身权势的需要,不断设计构陷最终将其迫害致死。这真的是事实的全部吗?在岳飞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件事的发生充分揭示了关键所在。南宋绍兴十二年冬,岳飞奉旨急返都城临安,连御前奏对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打入天牢。负责主审岳飞的是秦桧心腹何铸与大理寺主官周三畏。面对两人连番逼问,岳飞始终一言不发,突然伸手扯开衣袍,布满伤痕的脊梁上深深刻着四个墨色大字——尽忠报国。
无需多言,简单的几个字已经道明真相。目睹此景的何铸不禁肃然起敬,在确认了岳飞的清白后,他径直前去质问当权者秦桧,直言这位将领分明无罪,为何非要置其于死地?秦桧当时话里带话地抛出一句:"这其实是圣上的意思。"圣上想听什么,我便说什么;圣上要做什么,我便顺着做去。如今这般行事,不过是要合着上头的心意。明人文徵明读毕《飞将列传》曾作《满江红》,词云:"莫道南迁皆谬策,徽钦若返帝心恻。笑权奸,不过奉君欢,承君责。"文征明觉得秦桧哪有那么大能耐搞垮岳飞?真正害死这位大英雄的,其实是躲在龙椅上的宋高宗赵构!让人想不通的是,赵构明明先前对岳飞信任有加,为何最后铁了心要除掉这位名将?
岳飞究竟为何被害?历史研究者们现在基本形成四种不同解释。版本一:岳飞坚持要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此举触及宋高宗的权力禁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版本二:岳飞一心想要救回两位前任皇帝,触动了高宗的忌讳,导致自己惨遭杀害。版本三:岳飞执意要迎回被囚禁的两位先帝,这让高宗深感威胁,最终引来杀身之祸。文征明在《满江红·擦拭古碑》中曾感叹:若是徽钦二帝真能归来,我又该何去何从?试想若岳飞当真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高宗赵构的帝位岂不岌岌可危?身为在任皇帝的合法性都将面临根本动摇。南宋名将岳飞,当真愚忠到了连皇帝赵构暗藏的心思都看不穿的地步?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当年岳家军对抗金军入侵时,表面喊的"直捣黄龙府,救回被俘皇族"等壮烈口号,实际是揣摩宋高宗的帝王心术而制定的宣传策略。这些壮语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基于朝廷最高决策者的政治需要提出的。《续资治通鉴》宋代卷中记录着这样的史实:时世忠随刘光世、张俊之后入宫觐见,进言道:"敌寇既已退却,圣心定感宽慰。"皇帝道:"这点胜绩不算什么,只有彻底收复故土,迎回被俘的两位先帝,那才真正值得庆贺。"赵构表示,敌军撤离根本算不上值得庆贺的事,唯有彻底收复沦陷的国土、接回徽钦二帝,那才算是举国欢腾的大捷!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岳飞高举"迎还二帝"的旗帜非但毫无忌讳,反而成为其政治立场的正当性支撑。公元1137年冬,随着徽宗皇帝在北方五国城去世,岳将军敏锐觉察到临安城那位年轻君主的微妙转变,从此"迎回旧主"的奏章再未出现在他的奏折中。最新研究显示,所谓岳飞因主张迎回二帝而遭处决的传言,在史实层面完全站不住脚。
第二点,作为军事统帅的岳飞擅自介入皇室继承人问题,这在当时被视为逾越职权的重大禁忌。公元1137年深秋,金国境内传来宋徽宗病逝的消息。为遏制南宋发展,金廷放出风声欲将宋钦宗或宗室子弟赵诺护送回汴梁,计划在北方另立新朝,与临安赵氏政权形成南北对抗之势。岳飞为稳固国本,向高宗皇帝呈递奏章,力主速定养子赵昚的皇嗣身份。绍兴二年秋,而立之年的赵构突遭人生重创:苗刘兵变中,他襁褓中的独子意外夭折。更为残酷的是,这场变故不仅夺走了他的骨肉,更令他彻底丧失了延续血脉的能力,皇室传承陷入绝境。岳飞的战略谏言虽牵涉社稷安危,却触动了皇帝的敏感神经,宋高宗当即沉下脸色斥责道:"将军赤诚之心朕已知晓,然边疆统兵之将,岂可妄议中枢政事?"赵构这番话可谓毫不遮掩:岳将军你既统领大军驻守边关,储君人选之事便无需过问,帝王心中的戒备已昭然若揭。尽管岳飞的行为触犯了皇权底线,但并未严重到需要处决的程度——后续宋高宗甚至考虑将刘光世麾下兵马交予岳飞统率,这个细节便清晰展现了当时朝堂的真实态度。由此可见,认为岳飞因涉足皇位继承问题而遭处决的观点,同样缺乏事实依据。
第三点,由于岳飞的存在成为南宋与金国议和的障碍,最终导致其遭杀害。十二世纪中叶,面对军费开支剧增与边境压力,南宋政权选择与北方金国达成和解。此时坚决反对妥协、力主收复失地的抗金名将岳鹏举,便成为朝廷媾和路线必须清除的阻碍。金国大将完颜兀术曾暗中传信给秦桧:"你整天嚷嚷着要讲和,可岳飞在北方搞军事部署,连我女婿都死在他手里。必须得有个交代,只有先除掉姓岳的,咱们才有和谈的可能。"金国统帅以处死岳飞作为停战协议的核心条款,宰相秦桧为尽快达成和议向皇帝表功,便不择手段罗织罪名,最终满足金国将领的诉求。作为一国之主,面对亲信将领被指控叛乱,赵构难道会毫无保留地采信这些指控?站在赵构的立场上,即便不认为岳飞会立刻起事,也深知其完全具备颠覆朝纲的能力。手握重兵的将领在乱世中,本身就是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为什么会这么讲?
第四点,岳飞掌握着足以发动军事政变的武装力量。表面归朝廷统辖的岳家军,在宋高宗眼中更像是将领的私人武装。这支强大队伍不仅兵员充足且百战百胜,金兵与之交锋时常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搬动山峦尚可尝试,想要击溃岳家军简直难于登天。"南宋四大将星中,张俊等三人纵情声色、疯狂敛财的行径令人瞠目。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岳飞——这位统帅不仅两袖清风,更以严苛的自律闻名,终其一生未曾置办私产,亦坚决拒绝纳妾,堪称清正廉洁的典范。这位战功赫赫的武将本应是社稷重器,但端坐龙椅的赵构始终怀着别样心思。赵宋王朝自开国起便埋藏着致命隐患:统治者因政权合法性存疑,始终对军事将领怀有戒心。正值当打之年的岳鹏举,既不慕钱财亦不近女色,在军中威望日隆,这般既得军心又具实力的统帅,若真有异志,只需振臂一呼便能集结大军,改朝换代岂非弹指可成?在苗刘叛乱后,宋高宗对武将群体产生严重戒备心理,正逢宋金两国开展和平谈判,岳飞的人生轨迹就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彻底定格。赵构深知岳武穆功高震主,即便查无谋逆铁证,但这位名将威望盖世、民心所向,已令帝王如芒在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唯有赐死才能永绝后患。抗金名将蒙冤离世后,其麾下将士与亲属子嗣均未逃脱厄运,整个家族与旧部遭受了惨烈清算。
二、岳飞死后,秦桧是如何对待岳飞的妻子、儿女的?民族英雄岳飞先后娶过两位夫人,膝下养育了五个儿子,还有两位千金。在青年时期,岳飞便与发妻刘氏结为连理,婚后他们生育了长子岳云与次子岳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时值弱冠之年的岳飞告别家乡,毅然投身抗击金兵的军事行动,自此开启了他的征战岁月。临行之际,岳飞再三托付妻子刘氏照料家中老幼。未料战事未定之时,刘氏误判丈夫生还无望,未待前线音讯便抛下年迈婆婆与稚子,自行改配他人。岳飞听闻前妻刘氏另适他人后勃然大怒,在呈递皇帝的文书中直言不讳:"往昔奉旨北征时,将发妻托付老母照料,未料其数度改适,此事令臣五内如焚。"随着战功不断累积,岳飞被提拔为五品武德大夫兼英州知州。此时其原配刘氏已三度改嫁,这次成了韩世忠麾下将领的妻子。得知消息的韩世忠特意修书劝说岳飞接回妻子,但岳飞仅遣人送去五百贯银钱后,便彻底断绝了与这位前妻的往来。岳飞离世后,刘氏因较少与岳飞家族联系,意外躲过了牵连,未被朝廷追究相关责任。
公元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驻防宜兴期间,与当地才貌出众的李姓姑娘互生情愫,不久便正式结为伴侣。刘氏看重钱财地位,为人冷漠无情;李娃却截然相反,既体贴顾家又全心为孩子付出。嫁入岳家后,这位女子将刘氏留下的儿女当作亲生骨肉抚养,同时在军营后方协助处理各类棘手事务,为岳飞分担了大量后顾之忧。她为岳飞生育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排行第三的岳霖、老四岳震和小五岳霭,此外还有个女儿名为岳银瓶。宋高宗处决岳飞后,接连颁布两道圣旨对岳氏族人作出最终发落:岳云与张宪皆依军律予以惩办。岳、张两家亲族押解至广南及福建两地官府严加看管,每月须呈报人员存活情况。其名下田产财物经官府查抄,全部充公纳入国库。
靖康名将父子蒙难后,其家族财物尽数充公。李氏夫人携四子二女,连同长媳幼孙等十三口家眷,全数被官府押解至岭南瘴疠之地安置。改后内容:当发配边疆的诏令下达时,岳飞的四子岳震刚满六岁,幼子岳霭才三岁稚龄。两个懵懂孩童被迫踏上流放之路,在长达千里的跋涉中究竟经历了何等磨难,现代人已难以体会这种锥心之痛。岳飞蒙冤发配边疆时,二女儿银瓶为替父兄洗刷罪名,跑遍各地衙门求助。官员们不仅无视冤情,还百般刁难羞辱。悲愤交加的银瓶最终含泪跃入深井,百姓被她的刚烈气节打动,自发称其为"银瓶仙姑"。看守岳飞亲属的官吏为逢迎赵构和秦桧,特意将人犯安置在都监府衙后院狭窄的厢房内。一家老小十三口人靠着朝廷分发的少量米粮艰难度日,岳家二儿子岳雷因长期为父兄的冤屈悲愤交加,最终在忧愤中离世。
正当岳家陷入困境之际,漳州地方官竟向朝廷奏请停发他们口粮,企图让岳飞一脉从此断绝香火。赵构览罢此疏惊愕万分,当即命人将文书呈至宰相案前。未料权臣尚存三分人性,不仅严词否决了州府长官的呈请,更特意差人将此奏本完整誊抄,快马送往韩世忠夫人处。百姓们谈起这段往事,至今仍咬牙切齿,那个祸害一方的漳州太守,大伙儿连他名号都避之不及,恨不得扒皮抽筋。抗金名将的亲属们生活困顿,而昔日震慑敌胆的岳家劲旅,同样深陷风雨飘摇的处境之中。风波亭冤案后,这支威震四方的军队迅速分崩离析。昔日誓死追随统帅的将领们,有的被罗织罪名处决,有的削去官职流放他乡,而那些在构陷行动中充当帮凶的军官,则被分散安置到不同驻防区域。南宋朝廷将原属岳飞的"背嵬铁骑"整建制收编为皇室直属部队,其余旧部则被分拆重组或就地解除武装。这支曾令金兵闻风丧胆的特种骑兵,最终以御林军的身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绍兴年间,赵构联合当朝宰辅秦桧实施强权统治,那支曾经震慑北境铁骑的岳飞军团,最终在政治倾轧中灰飞烟灭。
三、迟到20年的清白南宋初年的盛夏时节,即公元1162年六月,五十六岁的宋高宗以年事已高、无心打理朝政为由,宣布由养子赵昚继承大统,史称宋孝宗。这位新君实为宋太祖赵匡胤嫡系七世孙,其登基终结了自太宗赵光义以来帝位传承逾百年的支脉延续。南宋第二位皇帝赵构的继任者赵昚展现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这位新君甫登大宝便着手拨乱反正——继位第二个月即颁布诏令,为蒙冤二十载的抗金名将岳飞家族彻底平反,不仅重修其陵寝以国礼安葬,更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岳氏后裔授予官职。宋孝宗授意下,朝廷贴出告示,征集抗金名将岳飞尸骸的下落。沉寂了漫长的岁月,才有人鼓起勇气揭开岳飞遇害背后被掩盖的事实。南宋绍兴十二年腊月三十,在岳飞遇害次日,临安城狱吏隗顺目睹忠良蒙难,不忍英雄曝尸荒野。他趁着夜色掩护,冒险将遗体装入竹筐,乔装成运货百姓,在城门换防间隙成功脱身。此举让精忠报国的将军免遭朝廷对罪臣遗体的羞辱性处置。趁着月光皎洁,隗顺悄悄将岳飞遗体秘密葬于临水的王显庙附近(今杭州宝石山区域)。为便于日后辨认,他特地将岳飞随身多年的碧玉指环藏在遗骸腰部下方作为凭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隗顺才将深藏的真相托付给骨肉至亲。历经二十个春秋流转,民族英雄岳飞的身后遗骸终于得以移厝,最终在西湖栖霞岭南麓完成了庄严的安葬仪式。
南宋朝廷在岳飞离世十六年后授予其"武穆"谥号。宋宁宗继承皇位推行封爵新政时,这位抗金名将被特别晋封为"鄂王"——这是宋代极为罕见的异姓王爵殊荣。公元1162年深秋,岳氏家族成员获得赦免并迁离惠州。除已故的岳云、岳雷被追复原职并追授荣衔外,其遗孀与三位在世子嗣,连同两位嫡孙及四位庶孙,均获授实际职务或荣誉性职级。李娃最初被追封回"秦国夫人"尊号,随后晋升为"楚国夫人",晚年以七十四岁高龄安然辞世,这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堪称罕见的长寿典范。岳霖最初获封八品右承事郎,而后辗转任职广西钦州知县、兵部侍郎等职,最终在身后被追授缵忠侯爵位。岳震曾负责江南地区的财税及盐茶监管工作,后调任中央财政预算部门主官,又担任过省级行政首长职务,去世后获追授"缉忠侯"荣誉称号。宋孝宗御赐岳霭更名为"霆"字,虽其生前仅挂职监潭州守宗正节使,但身后获封续忠侯爵位。
总结:民族英雄岳飞的血脉已延续千年,其家族枝繁叶茂,如今子孙总数突破两百万。这些后人散居在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不少人定居在日韩、欧美等国家。每逢农历二月廿五这天,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他们都会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共同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