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与敌军展开了五轮大规模交锋,这些战斗分别被称为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从那以后,志愿军没有再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对朝鲜战争局势不太熟悉的人可能会感到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不仅是现在的人搞不明白,就连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没完全想通。他曾经提议把中朝两国的军队都集中起来,组织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进攻,想通过这种方式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关于这场战役是否该打,中朝双方展开了一段不寻常的对话。金日成打算豁出去,准备不惜一切代价。1951年5月底,在第五次战役中,我军主力部队顺利撤回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彭老总在这场战斗中被深深震撼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之强完全出乎意料,他们不仅成功抵挡了我方的攻势,还迅速发动了如此猛烈的反击。
彭总迅速调整了作战思路,开始重新规划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他意识到不能再沿用过去大规模围歼的打法,尤其面对美军这种实力强劲的对手,想要一次吃掉对方一个甚至多个师的想法根本行不通,这与对付国民党军队完全是两码事。采取逐步消耗的策略,争取每次战斗都能消灭美军两个营级单位,或者干掉韩军一个整编师。无独有偶,金日成在这段时期也萌生了新的战略构想。他特意致函彭德怀,极力主张集结当时在朝鲜境内的近90万志愿军部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反击行动。金日成为了表达诚意,提出将朝鲜人民军的三个机械化师整编成一支独立的机械化军团,归中朝联合司令部调配。这意味着彭总可以全权指挥这支部队,随意调遣。金日成不仅亮出了压箱底的家当,还打算豁出去了。他决定再从朝鲜后方已经透支的百姓身上榨取最后一点力气,甘愿冒着被美军彻底摧毁的风险,硬是凑足了够中朝联军20天消耗的粮草,为下一场大规模战斗做好充分准备。金日成为何对战争如此充满信心?可能主要有两点因素:朝鲜的战争能力已经接近枯竭,很难再持续对抗了。在这个问题上,他和李承晚的想法不谋而合。李承晚同样不想让战事拖延太久,盼着能早日停战。金日成观察到志愿军以往两次大规模行动之间通常相隔一个月左右,因此推测他们很可能在六月底或七月中旬再次发动新一轮全面进攻。他对战局的判断显得太过轻松,与彭总那种沉稳深入的分析形成鲜明对比。朝鲜战局似乎迎来了转折,就在彭德怀和金日成商讨后续作战策略时,斯大林也发表了看法。他的观点与金日成不谋而合,都主张中朝联军应当展开大规模攻势,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消灭美军一个营级单位。斯大林曾经质疑道:你们以为靠这种引诱美军北上的计谋,真能让美军接连上钩吗?就算他们前两次中了计,第三次还会这么容易上当吗?要是因为这种策略让平壤再次被美军占领,那对我们在政治上的损失可就太大了。毛泽东暂时没有采纳北方提出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本身有它的合理性,但在朝鲜的实际情况面前显得不太适用。志愿军的命同样珍贵,不能让他们在装备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拿身体去挡子弹。你们总说打大规模歼灭战,要不你们苏联红军亲自上阵体验一下?正巧,彭老总从朝鲜前线寄来一封书信,主席阅后,不禁连连称赞,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这是什么样的信件?彭总亲自执笔,给朝鲜战场上的金雄将军写了一封长长的亲笔信。接下来六个月的作战方针是稳扎稳打,避免大规模交战。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部队每月都能消灭美军一个营的兵力,通过逐步积累小规模胜利,最终实现整体战局的扭转。彭老总把这封信先送到主席那儿,明面上说是请主席把关,看看这么做是否妥当,其实是想让主席出面,好好劝说金日成,让他打消那些不太稳妥的念头。毛主席看完信件后,立即将内容转给了周总理和朱老总。接着,他特别叮嘱彭老总,这封信涉及到重大战略决策,先别急着发给金雄,等他和金日成当面谈过之后再作打算。在北京进行的秘密会议1951年6月3日晚上,金日成接到毛主席的邀请后,满怀期待地赶往北京。两位领导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深入交谈,直到6月11日,毛主席才向彭总传达了他们的讨论结果。与金同志商量后,我们决定暂时不发起大规模进攻行动。眼下具体是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那封彭总写给金雄的信件,暂时不要寄出去了。毛主席考虑到两国在军事部署上的不同看法,怕影响军队的士气。
金日成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回到国内后,他选择对此事保持沉默,没有向任何人透露。没想到事情发展过程中还是闹出了点小插曲。金雄可不是一般人,他仔细观察志愿军的行动,感觉他们并没有准备大规模作战。他通过私下渠道打听到一些消息,毕竟真相迟早会水落石出。不过由于彭总没有明确表态,金雄和人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觉得心里不踏实。金雄给中朝联军副政委朴一禹写了封信,倒了一肚子苦水。他主要觉得人民军打不了持久战,彭总说一个月能消灭美军一个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朴一禹虽然是朝鲜籍,但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谊。他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彭德怀元帅关系密切。他汉语流利,迅速将信件翻译给彭德怀,并传达金雄急于了解志愿军作战计划的心情。彭总一时也答不上来,没想到短短几天后,朝鲜方面就把金雄调到了后方,任命他为民族保卫省的副职,从此不再负责前线指挥工作。他留下的职位则由参谋长金光侠接手。金日成表现出满满的真诚,这让彭总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局势看似尘埃落定,却远未结束。战争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不再受任何人操控,反而朝着意想不到的轨迹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彭总的态度有所转变,认为实施大规模歼灭战并非不可行。这一变化源于志愿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军队规模明显扩大。随着战事推进,我方持续增派力量支援朝鲜战场。此时驻朝志愿军总兵力已突破89万大关,接近九十万之众。部队编成涵盖第三、第九、第十九和第二十等四个兵团,下辖17个军级建制单位。空军作战能力显著提升。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地面部队急需空中力量支援。彭老总为此专程回国,在周总理主持的会议上对各军种负责人发了火。面对这种局面,空军负责人刘亚楼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在东北地区筹划了一次大规模空中演练。这次演习动用了超过180架战机,其中还包括朝鲜空军的一个战斗机编队。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呢?
在基础作战条件下,空军指挥中心能同时调度两三组战机执行任务,雷达设备可实时追踪四组飞行编队的动态,飞行员熟练掌握了团队协作的战术技巧,轰炸机群能够精准抵达目标区域展开打击行动。尽管离美军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从表面数据来看,至少具备了为地面战斗提供支持的基础条件。后勤保障系统取得了显著进步。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补给跟不上。美军的轰炸把铁路和公路都炸毁了,战士们只能自己背着粮食和子弹,顶多够用一周。等用完了,既没法从当地补充,也没法缴获敌人的物资,最后只能被迫停下进攻。在中朝双方的持续协作下,局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主要利用原有矿洞进行改造,建成了大量石洞,用于储备物资。截至7月初,已完成2000多个石洞的建设,另有3000个正在施工中。这些设施能够储存大量粮食和弹药。彭总对此表示满意,并指出:“这项大规模工程完成后,将大幅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损耗,同时打破以往进攻只能维持六到七天的局限。”(参见彭总1951年8月8日致毛泽东的作战部署请示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部队配备重型装备。根据1951年7月19日志司发给志愿军后勤部、东北军区和中央军委的电报内容,所有火炮和弹药必须迅速送到前线。彭总提出了具体要求:部队先要打一个月的阻击战,随后转为反击战(即攻坚战),接着还要进行防御战。因此,每门火炮至少需要配备四个基数的弹药,最低也不能少于三个基数。既然形势对我们这么有利,是不是该考虑组织一场全面进攻了?立马行动起来。第三次进攻计划最终被取消。7月末,彭老总向主席汇报了谈判僵局,提出我军已完成休整,建议在八九月间发动大规模反攻,以此施压美方重返谈判桌。主席对此表示认可。根据彭德怀总司令的安排,我军调动了近60万战士,与对面的17万敌军展开正面交锋。兵力部署分成两部分,前线38万人,后方21万多人。这样安排是为了防备前线吃紧时,后备力量能及时支援,避免像之前两次战役那样,被对手突然反扑搞得措手不及。咱们的炮兵实力跟美国比,差距已经小了不少。美军在每公里战线上能摆出70门各种火炮,包括榴弹炮、山炮、野战炮、迫击炮和坦克炮,而我们这边只有45门。不过这只是火炮数量的对比,真要算上炮弹储备和补给能力,咱们跟美军还差得远呢。这主要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人家有空军和强大的海军支援,我们主要靠卡车运输,这种硬伤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咱们的炮击确实把美国大兵打得够呛,逼得他们不得不先躲起来避一避风头。根据军方机密档案显示,这场大规模反攻行动被命名为"第六次战役"。双方最终并未发生冲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政治和军事都占有重要地位,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军事方面,具体来说有两件大事。首先,空军的飞机没法飞到朝鲜打仗。我国空军已基本完成战备,飞行员们已抱定牺牲决心。然而,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始终无法克服:起降基地的匮乏。美国军方察觉到中国空军可能介入朝鲜战场,特别是看到朝鲜正在建设机场后,立刻派出大量战机对朝鲜的机场设施展开连续轰炸。每次轰炸后,朝鲜方面都会重新修建,但美军随即又会再次发动空袭。由于机场建设标准严格,远非普通桥梁或地堡那样简单,因此中国空军计划建造的6个适合喷气式战机起降的新机场始终未能完工。中国空军曾尝试一种创新方案,采用模块化钢板构建临时机场。这种跑道设计巧妙,由方形外框和圆形中空结构组成,无需混凝土基础,可在平整地面快速搭建。它具备施工迅速、抗爆性能优异、损坏后易修复等优势。然而,其高昂的建设成本对钢铁产量要求极高,导致在朝鲜地区难以推广应用。
失去机场就意味着空军失去了战斗力,这一现实让彭总的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次,还有血染岭和伤心岭的战斗。美军和韩军联手对亥安盆地发动了军事行动,这次战斗的核心区域集中在盆地内的两座山峰上,分别被我们以海拔高度命名为983峰和1031峰,这两处制高点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这两座山,韩军那边给它们起了名字,一个叫杜密岭,另一个叫丁字山。
美国军方将这两处战略要地分别称为"血染岭"(包括983高地及其周边山丘)和"伤心岭"(涵盖1031高地及其邻近山峰)。从地名就能感受到战况的惨烈。负责防守的是朝鲜人民军第2、3、5、6军团。他们的作战风格与志愿军不同,对国土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守。彭老总多次提醒,实在守不住可以战略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但血染岭的守军几乎全军覆没才撤退,伤心岭的前线部队更是全部战死沙场。在伤心岭战役中,美军损失了3600名士兵,而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法国部队也折损了半数兵力。美军在伤心岭清理战场时,目睹了朝鲜人民军顽强的战斗精神,这种近乎绝望的抵抗让他们心生畏惧。战场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完好无损的朝鲜士兵,绝大多数都已阵亡,幸存者也因重伤失去了行动能力。彭总在多次战斗中发现,面对美军猛烈的炮火压制,即便付出惨重代价也只能拿下几个高地,这样的局面让我军该何去何从?假设一场普通的战斗就得损失好几个团,甚至一两个师的兵力,那么要打赢第六次战役,突破美军的防御,我们得付出多惨重的伤亡?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彭总行事愈发小心。他多次与志愿军司令部及各兵团、军级指挥官深入交流,最终决定暂缓实施第六次战役,并将这一建议上报给了中央军委。第六次战役的开打日期一变再变,先是定在7月末,接着改到8月末,然后又挪到9月末,最后又调整到11月中旬。直到10月29日,上面才拍板决定,放弃全面大反攻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