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现状、特色与展望
一、蒲江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蒲江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是连接成都与川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2023年末,常住人口25.61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


2024年,蒲江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8.6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比例为10.5:38.5:5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6.6亿元,增长6.8%。2023年,蒲江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
二、美丽网红乡村介绍
(一)明月村
明月村坐落于蒲江县甘溪镇,以陶艺文化与乡村美学闻名。此地陶土资源丰富,制陶历史悠久,分布着明月窑、蜀山窑等30余家陶艺工作室与传统窑厂。游客能在此体验手工制陶,感受传统文化。
村子精心打造乡村美学,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有50多家特色民宿、10余家咖啡馆、5家书店。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二)铁牛村
铁牛村位于蒲江县西来镇,秉持“生态、绿色、有机”理念,通过“四方合作”模式(专业农业公司+科研机构+当地农户+政府)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种植大量有机蔬果与粮食作物,产品畅销全国。
该村积极开拓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林盘,开发旅游项目。游客可体验有机农业种植,品尝有机农产品,感受乡村生活。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有机农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实现产业融合。
(三)麟凤村
麟凤村地处蒲江县成佳镇,是成佳茶乡核心区域。村内茶园广袤,依托茶产业与绿道体系,打造系列茶旅融合项目,如茶文化体验中心、茶海骑行、茶园采摘等。
麟凤村重视乡村环境整治与文化氛围营造,建设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等。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000万元,是蒲江茶旅融合典范。
三、主要产业发展与知名企业介绍
(一)现代农业
蒲江县是“中国丑柑之乡”,丑柑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品牌价值85.61亿元。“蒲江雀舌”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5000吨。此外,明月雷竹笋、蒲江樱桃等特色农产品也颇具规模。

绿昌茗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拥有种植基地与现代化生产线,产品涵盖多品类茶叶。2024年,其茶叶销售额达8000万元,增长8%,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先进制造业
精工制造: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引进博世电动工具。博世是全球知名电动工具制造商,在蒲江设生产基地,生产各类电动工具和配件。2024年,博世电动工具蒲江生产基地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12%,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轨道交通:引进中车集团等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2024年,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达20亿元,同比增长15%。
(三)生物医药
凭借良好生态与丰富中药材资源,引进新朝阳等企业。新朝阳专注植物源农药、肥料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产品畅销国内外。2024年,新朝阳销售收入达6亿元,同比增长10%。
(四)文旅产业
蒲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石象湖景区、成佳茶乡、西来古镇等。2024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长18%,有力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与文化传承。


四、国土空间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建生态福地大美小城空间发展格局,打造成都西南向物流港重要支点、国家中心城市西南门户。通过优化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家园,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完善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城市竞争力。
(二)规划内容
空间布局:采用“一核两翼、三轴多点”结构。“一核”为县城核心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翼”是寿安和西来特色镇,分别承担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功能;“三轴”沿成雅高速、川西旅游环线和蒲丹快速路,串联县城、特色镇和产业园区;“多点”是多个特色村落和产业节点,形成协同格局。
产业布局:县城核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寿安镇侧重精工制造和轨道交通产业;西来镇主打文化旅游产业;产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乡村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五、未来发展前景建议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成雅高速复线、成蒲铁路延伸线等项目建设,加强与周边交通联系,完善县域内交通网络,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升级,提高交通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科技创新驱动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设立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特色农业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应用,先进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文旅融合
深度挖掘古蜀文化、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品服务,打造文旅IP。开发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丰富旅游体验。利用新媒体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各产业协同合作,促进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