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孔明掌政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5-01-23 20:58:40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谥号为昭烈皇帝。

丞相诸葛亮顾不上悲伤,立即上书太子刘禅,对丧事的安排,刘备在生前对诸葛亮有交代,诸葛亮特地上言给刘禅,要刘禅将先主刘备的主张公之于众,贯彻实施。

诸葛亮在写给刘禅的信中说道:“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臣请宣下奉行。”

刘备对自己丧事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刘禅以国事为重,治丧适度,不要因小失大。其次,刘备在进言中要所有的官员‘三日除服”,就是说,三天之后,就可以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对蜀汉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曹魏的人来说,刘备去世是一件大喜事。只有一个人默默流泪,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那就是黄权。

曹丕手下人就说这厮心里还念着蜀汉,应该立即将他斩了。曹丕说:“黄权念旧,让我很感动,为什么要杀他呢?”

刘备的灵柩在永安停留了两个月。诸葛亮认为局势已经稳定下来。李严此时已到了永安。诸葛亮便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作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开府治事,有着自己的办公府邸。于是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径直入内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了自己的身体,身陷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杨颙去世后,诸葛亮十分悲痛,哭泣了三天,并认为杨颙之死是蜀汉朝廷的损失。

文武官员披麻戴孝,围着着刘备的棺材追悼,廖立也参加了。哭着哭着,他开始恨自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做更大的官。于是廖立出了灵堂,抽刀杀了一个人,血溅灵堂。诸葛亮为了大局,当时隐忍不发。

廖立杀了人之后,不仅没有收敛,还到处宣扬诸葛亮是“俗吏”,其他的将军是“小子”,还说失荆州、死关羽、败猇亭都是刘备的愚蠢所造成的,可谓狂妄至极。

折手中做了一个比喻,他说,羊群中若有一只羊横冲直撞,且能够遗成伤害,更何况廖立身居高位,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诸葛亮弹劾廖立的罪名是“诽谤先帝,疵毁众臣”。

刘禅接到诸葛亮的折子后,将廖立贬到了“不毛之地”。刘备的死是大事,曹魏和孙吴都很关注蜀汉的动向。东吴群臣劝孙权趁机称帝,孙权拒绝了。

孙权表面称臣于曹魏,但对曹魏屡次威逼心知肚明,迟早有一天对方会将自己逼上绝路,那时战争就开始了。所以,对蜀汉那边也得保持灵活。

孙权派人去成都,名义上是吊丧,其实是观察一下那边的情况。孙权派来的特使名叫冯熙,职务是立信都尉。

刘备称帝孙权一直没有公开承认,此次派人来吊孝,又赶上新皇帝登基,说明他对蜀汉朝廷至少默认了。孙权此举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他想重新修复吴蜀两国的关系。

诸葛亮虽然明白跟东吴和解的重要性,但是刘备刚刚去世,局势不稳,在外交方面采取大动作的时机并不成熟。他通领益州牧,随时准备回老家去代得刘备。另外,汉政权南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孙权便跟少数民族首领交往,给他们好处,让他们脱离蜀汉政权。

可以看出,孙权每一招儿都直接击中了蜀汉的痛处。不过,孙权还是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为以后跟蜀汉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可能性。

冯熙奔丧回去之后,将蜀汉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孙权听后对于跟蜀汉重新发展关系有些犹豫。

在曹丕看来,刘备的死是一个契机,比蜀汉更厉害的孙吴都已俯首称臣了,蜀汉那边不仅没有了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也都不在人世,劝说他们效仿孙吴称臣,也不是没可能。

于是曹丕发起了一轮舆论攻势。之前曹魏的司空王朗就写信给许靖,让他劝诸葛亮等人去掉不该有的帝号,接受大魏的封赏(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

后主登基后,诸葛亮也密集地收到了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一批人的书信,这些信都是写给他的,信的内容只有一个,劝说蜀汉向曹魏称臣(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曹丕让这几个人给诸葛亮写信是有讲究的:华歆、王朗不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响力;陈群是曹魏的实权派,他曾经在徐州做过刘备的下属,也算是与蜀汉有旧谊。

许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说事,自然少不了他;诸葛璋的职务不高,也让他出面给诸葛亮写信,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本家。

这些信摆在诸葛亮的案头,让他陷入了沉思。他可以置之不理,但又觉得这正是一次向外界特别是曹魏表明立场的机会,这个立场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汉。

诸葛亮没有给他们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对他们的回答。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正议》。诸葛亮在文中说:“曹操篡汉,大逆不道。”之所以曹操会猝死,就是天命对他的惩罚。曹丕则更加骄奢淫逸,不知反省。而你们却为这样的政权讲话,简直是污蔑了尧舜禹等圣主流传下来的政治伦理。

诸葛亮的文章表达的态度应该说十分强硬,跟曹魏政权没有妥协的余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诸葛亮必须要站稳立场,才能稳定蜀汉的局势。

益州南部区域广阔,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雋郡和永昌郡又称南中,这四个郡范围很大,且远离成都。这里杂居着各少数民族部落,统治相对薄弱。

刘备兵败驾崩的消息传到南中,平时心怀二心的人纷纷跃跃欲试。先是越雋郡叟人头领高定元起兵反叛,杀了蜀汉任命的郡将焦璜,举郡称王。

紧接着,益州郡有人闹事,杀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诸葛亮接到报告后十分忧虑,现在用兵南中的条件还不成熟,南中的问题由来已久,而且问题十分复杂,若仓促用兵,或失利,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司金中郎将张裔对益州情况非常熟悉,诸葛亮便请他来商议,张裔认为应该对叛乱进行安抚。诸葛亮便上报后主刘禅,任命张裔为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稳定局势。

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闿很有威望和势力,益州郡的事物都由他周旋。他通过吴交趾太守士燮向吴请求归附。

张裔到达后,不知道雍闿已经暗中投靠了孙吴。于是雍闿把张裔抓起来献给吴,吴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

孙权又设了个益州刺史,治所就定在南中一代的交州、益州交界处,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

雍闿在南中一代拉拢地方势力,编造谣言,攻击蜀汉朝廷,弄得南中到处人心惶惶。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又发生了越雋郡太守朱褒举郡响应雍闿的事件。

益州从事常房听说朱褒将有异志。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来审问,后来把他杀了。

朱褒大怒,攻杀常房,诬其谋反。为了安抚朱褒,诸葛亮不惜下令诛杀常房之子,流放了他的四个兄弟到越雋郡。

诸葛亮知道李严长期担任犍为太守,了解南中的情况,就请他给雍闿写信,希望雍闿回头是岸。李严前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信,晓之以利害,雍闿只回复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挑衅和傲慢。

雍闿等人进攻永昌时,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封锁边界,坚守城池。孙权大概很看重冯熙的外交才能,于是改任他为中大夫,紧接着派他出使曹魏。

冯熙出使蜀汉的事曹丕也已知晓。曹不很不痛快,见了冯熙的面劈头就问:孙权如果打算重修旧好,应当在江关布下重兵,进军巴蜀,听说他反倒遭使与蜀汉通好,是不是有什么变故?

冯熙倒也不否认,回答说:“我听说出使蜀汉那边也只是通个音信,而且是为了观察那边的虚实,并非与之有什么密谋。”

曹丕带有挑衅地问:“听说吴国连年旱灾,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以冯大夫的精明,能看出吴国国力如何?

冯熙回答道:“孙权聪明而有气度,善于用人,赋政施役都咨询臣下的意见,亲贤爱士,臣下皆感恩怀德,一片忠心。吴国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洪野,民无饥馑,即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说到国力,据臣下观察,应该与曹魏不差上下。”

曹丕听了相当不悦。曹丕听说冯熙是颍川郡人,跟陈群是老乡,就派陈群私下联络冯熙,许以高官厚利,但冯熙不为所动。

曹丕只得让冯熙回去,走到摩陂,又传来命令让他返回洛阳。冯熙担心有变,害怕回去后受辱,于是用刀自尽,但被驾车的人发现,没死成。

冯熙一直被曹魏扣留到死,孙权听说后流泪不已,称他为“当世苏武”。

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派重要使臣到吴再次申明和好的愿望。”

诸葛亮说:“我对此事已考虑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你啊。”于是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重建友好关系。

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当时孙权尚未和曹魏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

邓芝便自己上表请求接见,上表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吴着想,不仅仅只为蜀的利益。”孙权这才接见了他,说:“孤确实愿意与蜀和好,可是恐怕蜀国君主幼弱,疆域狭窄,势力不强,给魏以可乘之机,你们无法保全自己。”

邓芝说求大堡在大王归附于一定会进伐提理要发动进攻,蜀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到那时,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您所有了。”孙权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很对”。

诸葛亮教邓芝言谈之间可向孙权提出请求放还张裔。张裔自从到吴国,几年来一直流放隐居,孙权并不知道他这个人,故此准许了邓芝的请求放还张裔。

张裔临走前,孙权召见他,问他说:“蜀地卓氏的寡妇,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地风俗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家守寡的女子,比朱买臣妻子贤慧得多。”

孙权又对张裔说:“你回国后,一定要为蜀国效力,终不会像个农夫呆在乡间小巷里,那么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张裔回答说:“张裔负罪回国,将把自家性命交给朝廷安排;如果能侥幸保得住脑袋,则我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自此以后则是大王您恩赐的岁月。”孙权欢悦地谈论着,有欣赏张裔才能的意思。

张裔出孙权宫门后,十分后悔自己没有装糊涂,于是迅速上船,加速疾行。孙权果然派人追留,但张裔已经进入永安界几十里,追的人已赶不上他。张裔回到蜀国后,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孙权派辅议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到蜀汉聘问,孙权对他说:“您本不宜远出,只是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与曹操往来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祸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

张温回答说:“我在国内没有作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播扬国家声誉的能力,又无阐述事理的功效。然而诸葛亮见识深彻,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

蜀汉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从此以后,吴、蜀两国使者和书信往来不断。

孙权常令陆逊接触诸葛亮,还专刻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孙权给蜀汉后主或诸葛亮写信,常先给陆逊看过,言辞轻重、处事可否,有不当之处,即令陆逊改正,再用印封好发出。

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拜会,孙权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吗?”

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并存两个皇帝。在兼并魏之后,假如大王未能深刻领会上天的意旨,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的臣子为各自的君王尽忠,到时摆出战鼓,则战争便就开始了。”

孙权大笑说:“你的诚实竟到了这个地步吗!”

1 阅读:13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