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是统独蓝绿,而是反共VS不反共,是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

甜甜有点坏 2024-11-22 17:37:54

台湾的蓝绿阵营,无论怎样交锋,最终皆因意识形态所驱。

所谓台独,非为了所谓“独立”,而是为了反共。

世界上有多少争斗因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而起,唯两岸无此纠葛。

两岸分裂,根源于国共内战,内战则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至今未曾停歇,台独,不过是历史遗产的继续。

倘若认清此理,方能洞察台独的表象,撕去其遮掩的迷雾,见到问题的真面目。

台湾之争,非统独之争,而是反共与不反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较量。

台湾政治心结的背后

民进党在解读台湾七十年历史时,硬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再到“中华民国是台湾”。

每一步的推进,似乎都在强调台湾作为一个独立体的存在,力图脱离与大陆的历史联系。

而国民党最终选择与民进党达成妥协,勉强将“中华民国台湾”作为双方的共识。

蓝绿两党的共识,表面上看似分歧,实则因一个共同的立场——反共。

在意识形态上,两党皆表现为强烈的反共情绪,视大陆为专制体制,言辞间充满敌意。

二者对外则显得趋同,亲美亲日,甘愿在西方反华阵营中扮演走狗角色,参与其中的阴谋布局。

他们坚称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与大陆毫无隶属关系,俨然自视为国际社会的“独立体”。

从这些表现来看,台湾无论蓝绿阵营,形式各异,实质相同。

所谓“友好派”的呼声,其实也只是希望台湾能以一个独立的身份,与大陆和平共处。

归根结底,两岸问题的症结在于历史的延续,源自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

台湾作为一个敌对政权的存在,其形势未曾改变,未来走向也未必能有实质性的改观。

台独的核心,本质上便是反共。

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与大陆分庭抗礼”,推出了所谓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但要说国民党真心捧起传统文化,那未必。

事实上,他们主张的是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工具,为了标榜自己是“正统”的中国文化代表,才做出这种“复兴”姿态。

如今,台湾依旧在以冷战时代的视角去解读当代中国共产党,把一切都看作是敌对的、封闭的体制。

可现实是,大陆早已脱离了那个阶段,整体社会在不断向前推进。

台湾人却仍然被过去的“反共”教育所蒙蔽。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是那些说共产党让百姓啃树皮、吃草根、饿死成千上万人的荒诞故事。

然而,不为台湾民众所知的是,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推动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

共产党在自我纠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始终保持着为民初心,并且在打击腐败、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上,展示了坚定的决心和实际成效。

台湾对于这些变革知之甚少,局限于冷战时代的思维定势,难以看清眼前的大陆。

权力斗争与意识形态的交锋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民主运动。

它源于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渴望民主与自治,实质上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部分。

这场事件不仅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心理,更对两岸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二八”历史记忆在台湾社会经历了从断裂到恢复,再到重构的复杂演变。

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立刻将其定性为“共党煽动”、颠覆政府的“叛乱”,并以此为借口对民众实施军事镇压。

然而,当时的镇压只是短期的,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政府在退守台湾后,通过“戒严”体制封杀了关于“二二八”的公共讨论,强行“删除”民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期间,社会对事件的反应被严重压制,任何关于“二二八”的公开讨论几乎都被视为禁忌。

直到“解严”之后,国民党才在民间压力下开始正视这段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二二八”事件的平反与善后工作。

2000年后,国民党失去政权,但在马英九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始逐步建构以“官逼民反”、族群互助为核心的“二二八”新论述。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本应借此机会对民进党对“二二八”事件的某些错误诠释进行有力反击,但遗憾的是,国民党未能有效地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去厘清历史的真相,反而错失了历史交给它的机会。

至此,国民党在“二二八”事件的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构建中,逐渐败下阵来。

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似乎早已将“二二八”事件视为一块永不枯竭的“政治提款机”。

这场历史悲剧被他们反复利用,既作为“政治资本”,也作为激发社会情绪、巩固自身立场的工具。

民进党通过不断抽空事件的历史脉络,不惜歪曲历史事实,力图垄断“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解释权。

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政治重塑,意图在台湾社会中深深扎根。

民进党对于“二二八”历史记忆的操控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试图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重新解构,按自己的意识形态加以调整。

陈水扁和蔡英文两次执政,成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节点。

在他们的主导下,台独势力成功打破了其他政治团体对“二二八”事件的叙述,重构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记忆。

岛内正式的“二二八”纪念活动起点,追溯到1987年。

解严前夕,台独势力利用这一契机,聚集反共情绪,以“和平日”为名,组织集会,力图将“二二八”事件的政治诉求与“台湾独立”的目标捆绑在一起。

他们在集会上高喊着“外来政权=国民党政权=外省人=中国人镇压台湾人”的口号,肆意扭曲事实,试图通过制造“省籍矛盾”,在社会中播下深深的分裂种子。

蓄意塑造出一种以“外来政权”压迫本地民众的历史叙事。

1988年,远在美国的台独分子,借着“二二八”事件的伤痛,迅速将其重新包装,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

他们通过不断放大历史创伤,激发岛内民众的悲情意识,强化“去中国”的所谓“台湾人主体意识”。

这一政治操作,快速在台湾社会中扎根,成为了台独阵营的象征之一。

1991年初,时任台湾领导人的李登辉指示政府成立“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组”,开始将这一事件编织为“台湾人的悲情故事”。

1992年,研究小组公布了《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成为了台湾社会理解事件的主要依据,也奠定了官方对“二二八”历史记忆的主导权。

1995年,李登辉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公开“承担政府所犯的过错”,并向二二八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属道歉。

同年,二二八基金会也开始处理相关的赔偿事宜,将这一历史创伤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资源。

2000年,政权更替,陈水扁上台后,迅速取消了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的假日,将二二八事件的纪念日定为“台湾人的国殇日”。

这使得“二二八”逐渐成为了台湾社会政治认同的重要符号。

2005年,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后,开始调整党内对“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认知。

从2006年起,国民党放弃了以往“国共内战”的历史框架,开始承认“官逼民反”的说法,且每年都代表政府或党派向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致歉。

马英九甚至明确表示,卸任后还将继续为这段历史道歉,直到社会真正得到和解。

如此一来,台独与独台的历史论述开始合流,二二八事件的历史面貌也变得愈发模糊与混沌。

所谓的“和平解决内战”的目标,距离现实依然遥不可及。

今日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省籍矛盾”,或是“台独与独台”的政治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并非真正的民族或身份之争,而是深藏的“反共情结”。

无论是台独分子的历史重构,还是两岸政治斗争中的权力角逐,最终都归结为一场长期的权力斗争。

所谓“独统之争”,其实不过是虚晃一枪的伪命题。

真正的对立,隐藏在各方势力争夺话语权和政治资源的幕后。

统一乃是必然

国民党的政权,实则是一个由官僚资本与民间大资本紧密联结、形成的大资产阶级专政体制。

简言之,就是掌权的多为官员与大企业家,他们坐拥政权,民众的声音则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这种政权结构下,民主力量被系统性地压制,人民的基本权利长期得不到保障,宛如被圈养的家畜,缺乏话语权,处处受限。

在这样的统治模式下,必然激发起社会的深层矛盾,尤其是民主矛盾,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深刻的不满与愤怒,台独的种子由此得以生根发芽。

时至今日,民进党的核心人物,大多数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反抗者”。

他们或许是在中坜事件、高雄事件,甚至更早的“二二八”事件中,逐渐锤炼、成长为骨干力量。

这些历史上的事件,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政治视野,也为他们的台独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也因此,今天的台湾,所呈现的局面,实际上并非单纯的“统独”蓝绿对立,而是深刻的“反共”与“不反共”之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较量。

台独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渐进式的台独,也有一些外部势力的推动,比如美国的影响力,以及台湾部分利益集团的推波助澜。

美国在某些方面的和平统一建议,和台湾在某些领域的优惠政策,也让台独的声音逐渐抬头。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仅仅沉湎于过去的伤痛,更应放眼未来。

今日的中国,已然更加成熟、更加繁荣,不仅在经济上遥遥领先,在政治治理、社会稳定以及共产主义理念的强大吸引力面前,世界各国无不折服。

希望台独分子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清大局,放下成见,考虑两岸的未来与共同发展,尽早放下对立,实现两岸统一。

毕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统一不仅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球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记忆研究(1947~2017) ——以台湾政治势力的记忆建构为中心刘凌斌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