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以生产茶而著称的国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原地区的茶是在唐朝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唐朝之前,茶风盛行于东南,而在北部则很少见到。直到唐代,由于茶树种植的发达,这一风气才从南方传到北方,逐渐蔓延到中原地区。
一、以茶御蕃与明代茶叶控制的历史沿革
1.盐茶制的由来和发展
《元史》中曾说:“商茶业,自古无之,至唐代,已成定式。北人在唐朝以前饮用的茶很少,因此,在中原地区,茶也没有成为一种主要商品。因而,清廷对茶的生产与交易没有任何控制。
同时,吐蕃的上层人士也逐渐喜爱中原的茶,唐代也以茶的形式,与吐蕃的马匹、牛羊等货物进行了边界交易。此后,大批的茶被运到了周围的民族地区。
从那时起,边陲的偷渡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曾颁布若干法令,惩罚偷渡,但因当时的土司势力已相当雄厚,所以也就没有公然取缔所有的偷渡,当时,茶叶和马匹仍属于比较自由的商业活动。
而到了宋代,因为当时的外部形势十分恶劣,加上周围诸国割据,军力十分紧张,迫切需要用茶来交换诸国的战马,来加强边疆的宋军。
2.明朝对茶叶管控
朱元璋在灭亡了元朝之后,其实也没有完全铲除蒙古,蒙古遗民在大草原上自立为“北元”,是明代边疆的心腹之患。
二、论茶叶治番制的建立与作用
1.构建地方政权的独占交易
正如前面提到的,到了明朝,茶已经成为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明代对茶实施了更多的管制,并实施了“专售”。
在这样的垄断之下,明朝的茶又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官茶,一类是商人茶。根据《清史稿》,“官茶贮于边疆,商茶授于领征之税”。这一时期,仅准予进口和进口的茶叶使用,而准予商业茶叶使用的仅限于国内。
哪怕是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商茶,明王朝也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管制,想要到原产地收购,需要从官府买到“茶”,若是没有“茶”,那就和走私盐巴一样,犯了重罪。
而在一些有官茶生产的地方,比如四川和陕西,则是严令不允许私卖,而且采来的茶都要存放在当地的库房里。
明代朝廷专门设置了两个部门,分别负责对官方茶叶进行管理。这两个部门主要从事从内陆到西北及西南诸国的采茶、储茶工作。
《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明代)在秦、洮、河、雅诸州,有茶马司,其所辖之地,有三千多里,其所辖之地,皆有以马为食”的说法。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大明王朝在西边诸州设立了不少的茶马司,基本上将西边边境附近的各民族尽数并入了大明王朝建立的茶马交易体系里来。
由于官府对茶叶、马匹的垄断,使私人茶叶买卖获利更大,于是,私人茶叶买卖便悄悄地出现了。
由朝廷派出监察使监察各地的私货,能够很好的防止官吏之间相互包庇,甚至是官商之间的相互牵连,这一点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
2.明朝御茶术的妙用
明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都要在西北边疆部署重兵,消耗巨大的资源和人力。在明代,通过茶叶和马匹的交易,一是促进了西北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茶马交易的兴起,也使得西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其与北元结盟来打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茶马交易,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各少数民族的茶水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利用各种好处,将各少数民族纳入自己的阵营,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自己的边疆防卫力量,一方面是为了稳固边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