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京剧里,曹操总是以“白脸”来代表他的阴险狡诈的个性,这也是人们对他的普遍看法。但事实上,曹操在史书中,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以“周公吐脯”为榜样,以博取人才为己任,即使到了老年,仍然充满了雄心壮志,留下了一首名为《龟虽寿》的诗篇。
而且,在他的执政期间,他还创造了三个伟大的成就,而现在,他的人民还在享受着这三个伟大的成就。选拔人才曹操生在达官贵人家里,从小受尽轻视,所以他很清楚平民百姓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在用人上,从来都不会拘泥于一条线上。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也是非常欢迎的。
最初,张辽是燕门县令,但随着局势的变化,张辽的官职也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出了燕门关,跟随丁原,跟随董卓和吕布,要说曹操与吕布之间的恩怨,那可是由来已久。建安三年,曹操带兵讨伐吕布。曹操用兵如神,吕布不是他的对手,被他的军队包围了。在城门之外,曹操大发洪水,迫使吕布露面。
曹操在擒下吕布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随后开始说服吕布手下的将领们归降。张辽自然也在这里面。而在曹操劝说张辽投降前,双方属于对立的关系,张辽更是多次受人指使去猎杀曹操。按理说,在杀死吕布之后,曹操肯定会直接将这个要置他于死地的“死对头”给灭掉,或者将其关押,然后再进行复仇。但是,曹操最终还是采取了最为冒险的做法,让张辽再次为其所用。曹操劝说张辽投降,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爱人才的好印象,而是为了让张辽能够更好地掌控整个东南。不得不说,曹操这一次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张辽身手了得,常与关羽并肩作战。合肥一役,孙权麾下有十几万兵马,张辽却只有七千余兵马。在这样巨大的力量对比下,这一战的胜负已经注定。
张辽率领数百名将士,为的就是振奋军心,他本人率领数百将士,在第一线冲锋。士兵们被他一句话,激起了心中的战意。从清晨到正午,张辽带着自己的部队,竟然将孙权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这是一个神奇的现象。在曹操麾下,除张辽之外,徐晃,张郃等人也都是通过劝说投降,并且帮助曹操打出过不少胜仗。曹操也的确是一个爱人才之人,他想要模仿“周公吐脯”的做法,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上台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有一篇《求贤令》:“唯人才是用”。
变革
曹操为了征讨徐州,曾经把自己的部下夏侯惇丢在总部里。曹操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吕布用夏侯惇威胁曹操的时候,曹操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果然,在夏侯惇被制住之后,双方都是一副针锋相对的样子,没有一个人胆敢轻举妄动。此时,曹操的一名部下韩浩挺身而出,提议曹操向强盗发起进攻。那人要的只是钱,可不是来送死的,立刻就跪了下来,连连求饶。而后那强盗立即将夏侯惇给放走,而后便仓皇逃窜了。
韩浩的所作所为,虽然有些鲁莽,但却非常聪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拿这些人质做筹码的原因。曹操在夏侯惇被解救之后,也意识到了韩浩的用心良苦,便立刻颁布法令:以后再遇到人贩子,一律按照今天的方式处理。从那以后,曹魏的地盘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劫持案件。
驻扎制三国时代,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战事,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灾民,曹操建国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这是他一统中原之后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这也是一个难题,要养活这么多人,首先要有充足的粮食和军队。
虽然两者有矛盾,但无论民还是兵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没有人可以舍弃。曹操在此紧要关头,别开生面,开创了“屯田”的先河。按照屯垦体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的,另一类是军用的。驻扎在这里的子民,每年都要将自己的收获交给国家,有的四六分成,有的五五分成,而且他们不能随意外出。用他们的食物和田地,来喂养他们的士兵,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如此一来,既可以化解民军与军方的冲突,又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可谓是一箭双雕。通过对“屯田”制度的推广与实行,使我国的粮食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并在较短的时期里实现了“仓廪充实,百姓殷足”。同时,“屯田”也使得战后大量流亡的流民和数万名“黄巾军”投诚的将士,能够开垦耕种,进行农业生产与建筑。
实行“屯田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两宋之际,全国仍实行“屯田”制度。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的边境,仍有一片最大的农垦之地。新疆的军队既要保卫边境,又要从事农业生产。从那些建筑部队中,隐约可以看出一些军营的痕迹。
结尾部分
在小说中,某一角色的塑造常常会带上作家的主观因素。曹操在史书上并不是一个阴险的家伙,从他做出的三件大事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权家和军事家。若不是曹操真有几分本事,三国时代,曹魏怎么会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