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帝皇称米芾为“米颠”?装傻去找宋徽宗要墨汁

小小明说历史 2023-05-10 17:14:02

《蜀素贴》有“中华第一美帖”之称,整幅帖的线条精巧,结构多变,是许多书法家练习书法的“试金石”,它的形态和精神魅力也使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这幅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米芾写的,他当时只有38岁。米芾偏偏就喜欢上了它,不仅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兄弟,甚至还虚伪的向宋徽宗讨要了一块上好的墨砚。所谓人如其名,《蜀素帖》的笔法平缓,线条细腻,任谁也不会联想到,它的创始人米芾,其实就是一个被称为“米癫子”的怪胎。

一、非常爱干净的人

1.用“自来水”洗手

米芾生性洁癖,比起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他更喜欢洁净。米芾一天下来,起码要洗手十几次,但却从未用过面盆,因为他害怕弄得太脏。因此,米芾身边时常有仆人服侍,为他斟上一杯清茶,喝过之后,便拿来洗漱。在米芾眼里,世间万物皆为污秽,只有天地万物皆为清净。所以,他从不用毛巾去擦,只是将双手擦干。

2.极度洁癖

米芾曾为御史中丞,主管皇家祭祀事宜。在古时候,官员们都是统一的服饰,参加朝会也是统一的服饰。米芾也是一样,拿着一套官服回家,一检查,就觉得这套官服脏兮兮的,难看之极。《翰墨志》载:"有传闻米芾有洁癖,起初未明,其后有遗诏曰:一双鞋子,因为人所用,心生嫌恶,经数次洗涤,终破而不可得。"除此之外,米芾在吃面也是非常讲究的。据说他从来不吃蛋,因为他相信,鸡的屎和蛋是同种的,煮熟了也会有臭味。

二、珍宝情结

米芾也是如此,两个人各有各的喜好,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脑回路。受到极大的排斥米芾的仕途,可以说是一路顺风,虽说曾经担任过一名小小的文吏,但几乎都是在几年之间,升迁或调走。《全宋词》上有这样一句话:“因其母亲曾在太后身边服侍,赏其为大学士。也就是说,自己不用参加科举,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官了。按照现代的说法,这叫“走关系”。

彼此称兄道弟

米芾爱石如命,曾一度沉迷于书画之中,对外界的事情置若罔闻,被冤枉了数次。但对米芾来说,任何官职也比不上一颗宝石。在被罢免以后,他毫无悔意,依旧我行我素。有一次,他担任吴为州巡抚,见到一块奇形怪状的巨石,屹立在县门前。他大喜,大声叫好,道:“这一拜,当得起。”众人一听,都觉得米芾可笑。而米芾所言,却是真心实意,据《宋史》记载,“我见了他,他喜不自胜......披上外衣,称他为兄长”,便命人给他换上一套朝服,接着便持着那块玉佩,向大石拜了下去。典礼之后,他仍觉得不够,又亲自绘制了一座塑像,以作纪念。

3.向皇帝求书

米芾这个人,除了爱石,也爱收集各种古玩,尤其是爱墨,只要弄到一瓶,就会抱着它三天三夜不撒手,甚至到了夜里,还会抱着它睡在自己的被窝里。

《春渚纪闻》记载了宋徽宗和蔡京在花园里讨论书法的故事。宋徽宗正和米芾谈着谈着,忽然想起米芾来,便让旁边的太监去找他,要他为自己作画。

三、杰出的艺术家

米芾虽然风流倜傥,却也是个有才华的人。他不但爱好奇石、古玩,而且对书画也颇有研究。

1.工整的书法

米芾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字可以说是整个宋朝最著名的几个字之一。

《元日帖》作为米芾书法的代表作品,其用笔虽轻灵,但不失豪迈,颇具魏晋风范。

其实,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副张狂到了极点的草图,一笔一画,全无章法可言。实际上,草书自有一套系统,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特点。米芾在《元日帖》上的许多字,都经过了细致的雕琢,只有很少的几笔笔画,却丝毫不减他的行草之风。当时的书风,受到王羲之以及其父的熏陶,不疾不徐,而米芾则是狂野豪迈,与其父大相径庭。他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火爆的人,他的喜怒哀乐全部都写在了脸上。他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北宋,有不少人喜爱和效仿米芾的书法。可是米芾的字写得又粗又狂,许多人由于无法领会其意境,而临摹其字,结果却是形似其人,最后走入了邪路。高宗很欣赏米芾的画,认为其他人临摹米芾只能画出一个形似,但米芾画出的画,自有一股神韵。

2.《米点山河》

米芾的画风可谓是北宋书画史上的一杰出画家,其作品“米点江山”更是清丽脱俗,超凡脱俗。

台北双溪的紫禁城有一幅米芾的《春山瑞松图》,画幅不大,约一平米。但在这样一副小小的画卷中,竟然有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树,以及一朵白云。只是几笔,就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青松之下,是一座亭子。

米芾作《春山瑞松图》

远处,云烟袅袅,近处,却是一片寂寥,一片苍茫。其所呈现出缥缈缥缈的意境,是一种独特的皴法所致。这是米芾和他的儿子所发明的一种作画方法,用各种浓淡不一的墨,反复堆砌,然后通过巧妙的排列,构成一幅云雾缭绕,五光十色的山水图。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山川,云雾弥漫,山川景色,在云雾之中,惟妙惟肖。因其为米芾及其子所著,亦称“米点”。

纲要

米芾一生逍遥快活,人称“米颠子”。他在官场上虽不擅逢迎,屡遭拒斥,却也不以功名为重。因此,他可以在闲暇之余,潜心钻研书画。或许,这些天才画师们,正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与众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会如此惊艳。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