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撑多久?仁爱礁“破舰”出现横向裂纹,水线附近,也锈出大洞

南斋孤风中 2024-11-02 19:15:30

1999年,菲律宾故意将“马德雷山”号军舰,搁浅在仁爱礁上。

这艘,二战时的美制登陆舰。

原本排水量只有数百吨,如今已锈迹斑斑。

今年,他们派出了一艘排水量2000多吨的9701号海警船,停在附近的仙宾礁潟湖里。

布置了一个支点,企图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支援。

这艘新船,比老旧的“马德雷山”号,大了好几倍。

但是形势,并不总是按计划进行。

菲律宾的补给船,在中国海警的严密防控下铩羽而归。

这些失败,让外界对菲律宾的实力产生了怀疑——这支队伍看来并不那么强硬。

转折来得很戏剧化。

就在东风-31AG导弹,在菲律宾北海岸附近完成试射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次补给突然变得顺利,很多人大感意外。

表面上看,菲律宾似乎赢了这一回合。

但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中国释放的信号,选择了战略性退让。

古代兵法中有“示强”一说。

在领土争端中,最重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要让对方真正理解你的战略意图。

菲律宾,这次看似的“得手”。

实际上可能标志着,他们开始重新考虑对华政策,从对抗转向对话。

现代版的“游兵”

5月19日,菲律宾下了一步非常狡猾的棋——派出小型飞机空投物资,给那艘“钉子户”的搁浅军舰。

不仅违背了双方此前协定,更是在试探中国底线。

特别是,菲方人员偷偷下水破坏中国渔民渔网。

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主权争议范畴,根本就是恶意破坏。

回顾过去,无论是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还是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

都证明了一个道理:

领土主权问题上,既要有决心,也要有定力。

中国海警的应对,恰到好处。

加强对仁爱礁巡航力度,特别是在“马德雷山”号附近,部署了快艇巡逻。

布置更多“哨兵”。

既能第一时间发现对方的动向,又能迅速做出反应。

这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

而是在尊重国际法的框架下,维护主权。

宋朝时期的水师,就有“游兵”制度,在重要水域布置机动力量。

如今的海警快艇,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版的“游兵”,灵活机动,随时待命。

这场较量的关键在于“理“字当头。

中方的反制措施不是盲目对抗,而是有理有据。

“慎之于微,则无后患。”

在仁爱礁这个战略要点上,及时制止小的挑衅行为,才能避免更大的冲突。

在处理此类争端时,必须把握好力度和分寸。

过于激进,可能导致事态升级。

太过善良,又会助长对方气焰。

破舰的真实状况

中国海警公布照片,可以看出这艘破舰的真实状况。

这艘,诞生于1944年的美制军舰。

曾在二战硝烟中驰骋,如今却像个生锈的铁盒,在仁爱礁上苦苦支撑。

船身上铁锈斑斑点点,就像老年斑。

最触目惊心的是,船舷中间那道超过6米长的裂缝,狰狞得像一道被撕开的伤口。

而在水线附近,一个一米多长的大洞,正默默地“吞咽”着海水。

1999年,菲律宾将它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上,想在南海制造一个“钉子户”。

但25年过去,这个“钉子”,却被海水和时光慢慢松动。

船舱里的状况更糟。

海水早已渗透进每个角落,舱室里大概充斥着铁锈和海水的气味。

这哪里还是个能住人的地方?

倒更像是一座飘浮的“铁皮屋”。

菲律宾想用这艘破舰,在南海插上一面旗,却不料这面“旗”正被大自然一点点瓦解。

其实,二战后,许多国家利用旧式军舰在争议海域制造“钉子”,但最终都难逃被时间淘汰的命运。

1988年的南沙群岛,越南就曾用类似的老旧军舰来“占礁”。

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的“马德雷山”号,舱室里想必早已充满海水,根本无法供人员正常生活。

如今非常尴尬,既无法发挥军事价值,又成为人员安全的隐患。

在国际争端中,小聪明往往抵不过大智慧。

马德雷山号上,菲律宾人玩起了“求生游戏”。

船舷上那个临时开凿的“门”,从水线一直通到甲板。

配上顶部那个简陋的小吊机,整个设计倒像是末日废土电影里的场景。

甲板上的景象,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几个储水罐和储气罐,歪歪斜斜地立着,就像沙漠中的补给站。

那些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杂乱无章地挤在甲板上,活像一个流动的贫民窟。

这哪里还是一艘军舰?

分明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简陋棚户区。

那个人工开凿的“门”,特别有意思,就像是给这个铁壳子,开了个“呼吸孔”。

可讽刺的是,这个为了方便补给而开的通道,可能正在加速军舰的解体。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少。

二战时期,很多被困孤岛的军队,也曾对军舰进行各种改造来维持生存。

比如太平洋战争后期。

日军就曾把战舰,改造成简易居所和补给站。

但,那是在战争环境下的无奈之举,而不是刻意制造的“钉子户”。

死撑硬拗的做法,还能坚持多久?

船舷上那道巨大的横向裂缝和大洞,只是这艘老舰病症的冰山一角。

整个舰体,恐怕早已千疮百孔。

就像一个被虫蛀的木头,随时可能坍塌。

这种死撑硬拗的做法,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或许,与其在这艘注定沉没的军舰上做无谓的坚持,不如回到谈判桌前,寻找一个体面的解决方案。

这艘1944年服役的军舰,已经在海上飘荡了近80个春秋。

它刚下水时,二战还未结束。

杜鲁门还未当上美国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还未成立。

80年的岁月,也会让它到处“吱吱”作响。

而“马德雷山”号的遭遇,要惨烈得多。

自1999年,被菲律宾刻意搁浅在仁爱礁后。

它就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在烈日与风雨中苦苦挣扎。

这二十多年来,它连最基本的“护肤品”——防腐漆都没有涂抹过。

在南海这个“天然盐雾试验室”里。

高温、高湿、高盐的“三高”环境,简直就是钢铁的催命符。

海水像一把无形的刀,日复一日侵蚀着每一寸金属。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铁钉实验”:

1895年,英国科学家在普利茅斯海边展开了一项腐蚀实验,发现海洋环境对金属的腐蚀速度惊人。

如今,在中国海警的有效管控下,菲方连基本的修缮材料都难以运送上岛。

这艘破舰的船底,日日夜夜被礁石摩擦,被海水腐蚀,被海洋生物侵蚀。

底部早已千疮百孔。

它现在根本不是在“漂浮”。

而是像个瘫痪的病人,完全躺在珊瑚礁的“病床”上。

当年泰坦尼克号残骸。

当时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海底环境对钢铁的破坏力远超想象。

而“马德雷山“号的处境可能更糟——它像个双面夹心饼干,上面受着太阳和雨水的折磨,下面受着海水和礁石的摧残。

早已经像块破抹布

现在谈论用拖船移动它,说白了就是试图搬一堆散沙。

船体水线以上的部分,已经破败不堪。

而水下的情况,只会更糟。

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地基已经腐朽,只是暂时被礁石支撑着没有倒下。

恐怕,早已经像块破抹布一样稀烂。

表面上还能勉强支撑,但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历史上有个著名案例: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曾试图拖移一艘受损军舰,结果刚一用力,军舰就断成了两截。

而“马德雷山”号,比那艘军舰还要糟糕得多。

菲律宾偷偷运送建材的企图,就像给垂死病人打强心针——治标不治本。

但在中国海警的严密监控下。

这种“输血”,注定难以为继。

这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场景,船员们用床垫和木板堵漏洞。

但,那只是徒劳的挣扎。

与其直接清除这个“钉子户”,不如让时间和大自然来做这个工作。

只要控制住补给,这艘破船迟早会被大海吞噬。

在国际争端中,有时候最有效的武器不是武力,而是耐心。

当这艘军舰最终坍塌时,菲律宾在仁爱礁的“钉子户“策略,也将自然终结。

有些问题,不需要用力过猛,顺其自然反而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10 阅读: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