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与人关系密切。
在历史文化发展中,鱼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且逐渐有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图 | 鲤鱼吃莲花 | 选取自央视网
古人于诗词歌赋中写鱼,于水墨古韵中画鱼,于工艺品中铸刻鱼,在此之中寄托了愉快的心情和对生活的向往。
“鱼”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中国鱼文化
鱼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着生活的富足。
每逢春节,人们都祈愿“连年有余”,“鱼”字与“余”字谐音,“连”字又与“莲”字谐音,大家愿意用莲花与鲤鱼的图案表达富裕祝贺之意。
图 |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2.7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另外,鱼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祝愿。这源于远古人民对生命的崇拜。鱼和莲的生命力都非常顽强,生殖力也很强盛。
因而鱼的形象逐渐演变为对婚姻、对爱情、对生育的一种美好祝愿。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首诗中,描写了与夫君两地分离的女子,收到了丈夫的书信,这封信装在一个鲤鱼形状的木盒里。呼唤孩童打开木盒,读一读丈夫的信,丈夫在书中叮嘱自己要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并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封信便展现了鱼与爱情之间的关联。
图 | 清·童子抱鱼吊灯,清,长21.5 厘米,宽11.7厘米,高 19.5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鱼也象征着一种自由自在的观念。
庄子有这样一段故事,他与好友惠子去濠梁看风景。庄子看到濠水有一群鱼,从容不迫地游弋,不禁感叹鱼的有悠游之乐。
图 | 庄子观鱼画枕,31.8厘米,宽15.4厘米,高14厘米 | 来源于《收藏》杂志
而庄子通过写鱼,也将鱼赋予了自由、从容的象征。
文物中见鱼
在古画典籍以及古代工艺品中就可以看见鱼在古代带给人们的美好愿景。鱼纹饰,以形态生动、造型优美的姿态存在其中,成为我国的珍品。
图 | 宋·《群鱼戏藻图》页,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5.5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因庄周“濠梁观鱼”的典故,鱼乐图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
图中所绘的小鱼欢快地游乐于荇藻之间。
鱼身墨染而成,光滑、细腻且再现了小鱼身体弹性的质感,线条圆浑流畅。黑白过度自然,鳍、尾刻画逼真且有立体感。
图 | 宋·玉鱼莲坠,长6.2厘米,宽4厘米,厚0.6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莲与鱼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古代的吉祥图案。古人十分爱刻画这样的美图。
宋代佩鱼之风盛行,因而出现了许多玉鱼,它们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与荷莲相伴,有的仅是单条鱼。
这个玉鱼莲坠通体呈白色,表面有赭黄色斑。鱼身弯成弧状但没有鳞片,鱼的头部较小,尾部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鱼身旁有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以穿系绳。
图 | 西汉·铜鱼鹤图案印,印面1.5×1.5厘米,印厚0.6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代鱼鹤图案的印章存世较多,鱼与鹤以不同样式出现。
鱼最初还未引申出连年有余的意思,但其本身也代表着一种财富。鹤又是传统文化中祥瑞之禽。
因而这枚双面凹铸图文印铜铸就格外吉庆。
图 | 唐·双鱼金花银碗,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5.8厘米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安何家村窑藏出土金银器二百余件。据推断,这批器物的年代不晚于公元756年。
其中便有这件双鱼金花银碗,在碗的底心有两条鱼同向浮游。
图 |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 高16.5厘米,口径39.6厘米 |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许多动物纹饰,其中鱼纹最为典型。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被认为是彩陶艺术精品。
人面由人和鱼组合而成。
这类图案被认为祈福祈愿。也有人认为将人与鱼组合到一起,意味着当时鱼被当图腾加以崇拜,因而被充分重视,赋予了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寓意。
图 | 清·绣金鱼纹鞋,高8.9厘米,长20厘米 |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双鞋的鞋包头为鱼头形,鞋身用黄线刺绣鱼鳞纹,鞋口与底缘镶黑边,鞋跟为木质。是清朝满族父女的鞋式。
以鱼形做鞋,穿于身上,可见古人希望吉祥如意能常伴其身。
图 | 辽·三彩鱼形壶,高1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7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只壶仿鱼形,鱼嘴为出水处。鱼下腹凸刻荷叶造型,托起鱼身。通体用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造型设计巧妙,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鱼形深受辽代人的喜爱,三彩器、金银器的造型和纹饰经常使用鱼形。
鱼文化的祥瑞
中华文明的传承,将鱼所象征的吉庆、美好延续了下来。鱼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姿态彰显着个性。
图 | 来源于央视网
鱼所寓意的祥瑞双全、从容不迫,在成为我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同时,也将这份福泽传递至祖国的山河。
//
结语
鱼笺雁书,
传递着朝思暮念。
鱼米之乡,
孕育了富庶人文。
腾云揽月凌霄汉,
赴海驰星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