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曾是农村父母一生的信仰,如今却成了扎心的笑话。儿子成家立业后,父母非但没享到清福,反而背上了更重的“债”——养完儿子养孙子,贴完金钱贴时间。更无奈的是,这种“只生不养”的年轻父母,竟被现实逼成了“甩手掌柜”。

“从前养儿为防老,如今养儿像还债。”
农村年轻父母进城打拼,看似是为孩子谋未来,实则将养育责任全盘转嫁给老人。数据显示,60%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独自抚养,而老人每月近千元的收入,大半贴补给了孙辈的奶粉、学费。山西24岁的宁博结婚时,40万的买房彩礼全靠父母举债;中部35岁的韩飞夫妻常年打工,一双儿女成了爷爷奶奶的“新儿女”。这些案例背后,是两代人的双重困境:年轻人扛不起生活,老人放不下责任。

“啃老式育儿”:孙子成了老人的“小债主”
宁夏脱贫户白彩霞,每月公益性岗位收入1000元,全数打给城里打工的儿子补贴孙子奶粉钱。肉价下跌、养牛亏本,老两口只能“借新还旧”度日。她含泪说:“儿子挣的那点钱,连孙子都养不活,我们能不管吗?”这一幕,正是千万农村老人的缩影。
“时间债”比“金钱债”更沉重
中部某省爷爷奶奶带着孙辈种地、做饭、接送上学,一年见不到儿子儿媳几次。老人自嘲:“带孙子比当年养儿子还累,可儿子说‘你们不带谁带?’” 更心酸的是,当孩子行为出现问题,矛头却指向老人“不会教”。

“不是不想养,是实在养不起!”
年轻父母的无奈背后,是城镇化浪潮下的生存挤压:进城打工收入微薄,彩礼、房贷、教育成本却节节攀升。湖北洪湖的农村老人,70岁仍在打零工贴补儿子房贷;苏北农村家庭为让孩子进城读书,不惜借债数万交借读费。一句“砸锅卖铁也得供”,道尽了代际捆绑的悲壮。
当“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伤的不仅是老人的身,更是传统亲情的根。或许有一天,农村父母能真正卸下“债主”之名,看着儿孙独立成长,轻声说一句:“这辈子,总算没白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