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冬,埃德加·斯诺总感到浑身无力且常伴有阵痛,使他的回忆录撰写工作无法顺利推进。
于是,他决定前往医院进行身体检查,这才发现自己不幸确诊胰腺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斯诺的身体状况不仅毫无起色,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丈夫,妻子洛伊斯内心十分焦急。
她决定给美国政府写一封求助信,希望能够带斯诺回国接受顶尖医师的治疗,不料却遭到尼克松的拒绝。
无奈之下, 她只好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中国,希望能得到我国的帮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一直以来斯诺都是中国的好朋友,毛主席在接到洛伊斯发来的求助信息后,当即决定要将斯诺接到中国,让最好的癌症专家为其治疗。
那么,为何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个美国人,却被美国政府拒绝提供帮助呢?当收到主席的回复后,斯诺有没有来到中国,他的病情又怎样了?
突破封锁,到达陕北1928年,年仅23岁的埃德加·斯诺不顾家人反对,怀揣着对神秘东方大国的向往,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
他的第一站来到当时中国最繁华的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
斯诺曾说鲁迅是他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
一次,两人在谈起《阿Q正传》时,鲁迅的一句“民国以前,百姓是奴隶,民国以后,变成了前任奴隶的奴隶了”,引起斯诺的好奇。
他不解地问道:“现在不是已经推翻皇帝,建立起了民国吗?您是认为现在的阿Q还是一样的多吗?”
闻言,鲁迅冷笑一声:“呵呵,现在的世道比之以前好不到哪去!”
“那你认为俄国的革命会更加适合中国吗?”
“就我所看有关俄国的书籍介绍,至少俄国与中国是十分相像的。”
一番话点到为止,透露出的意思却十分明确。和鲁迅的交流,让斯诺不禁对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1936年4月,借着采访宋庆龄的机会,他向其提出前往陕北采访红军的请求,希望对方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
宋庆龄当即着手为其写下介绍信,让他和一位名叫马海德的医生能够顺利穿过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前往陕北红军根据地。
写《红星照耀中国》,结深厚友谊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和马海德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计划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
在到达苏区前,他对于我党的认知基本来源于国民党的报道,因此他已经做好了面对一群“穷凶极恶”之人的准备。
但令斯诺意外的是,到达保安的第一天,他就见识到了一个与传闻大相径庭的情形。
在这里,写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的红色鲜艳旗帜随处可见,红军战士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常常与百姓打成一片,叫人辨不明身份。
虽然这里的道路崎岖泥泞,基础设施不如国统区那般完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眼神中也没有麻木,取而代之的尽是希望与朝气。
这与国民党所宣传的野蛮、暴力形象迥然不同,斯诺不由得对真实的陕北苏区兴趣更甚。
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时间里,他听了毛主席的建议,穿上红军的服装,戴着五角星帽,行走在陕北苏区。
凭借这一身行头,即使他长着一副明显是外国人的脸,斯诺的采访之路也十分顺畅,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人民群众,在自己遇到困难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不知道某个地方怎么走,会热情地为他带路;不晓得某个采访对象在哪,会真诚地为他指路;不清楚某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会亲切地为他介绍……
斯诺就这样在陕北苏区度过了四个多月的生活,于10月底启程返回北平。
在离别前,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与红军相处的四个多月,是一段我非常难忘的时光,在那里我见到了最质朴最幸福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希望与自信……
回到北平后,斯诺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将他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真实、公正、完整地呈现,整理成书,发表问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发表便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它为世人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红军,破除了国民党散布的不实谣言,让人们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红军。
此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真正的红军、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从而自愿加入党的革命队伍之中。
在陕北苏区生活的期间,他也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相知相识,结深厚友谊来到陕北苏区,斯诺见到的第一位我党领导人是周恩来。
据书中描述,见到周恩来的第一面自己就十分惊讶,他没想到这个令国民党十分忌惮的传奇人物,竟是一副儒雅书生的模样。
中等的个子,清瘦的身材,脸上的胡子又长又粗,却一点不显邋遢,一双深邃热情的眼睛,融化了粗硬胡子带来的严肃。
身上有一种领袖的气质,但并不刺人,反而十分温和,整个人只站在那里就十分引人注目。
“总体来说,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思维缜密,非常擅长推理分析,说话温和,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反而是国民党人员时常说些粗俗骂人的话,二者形成了奇特的对比……”
从书中不难看出,在与周恩来交往的过程中,斯诺常常感受不到他面对的是一个高级领导人,两人就像朋友一般地交流。
他还曾在书中提到一个令自己十分感动的事情:周恩来在知道斯诺要赶去延安采访毛主席后,特意为其挑选出一匹精壮的良马,并打电话告知延安接待处的同志要招待好自己。
抵达延安见到毛主席时,斯诺不禁感叹谣言误人,国民党口中“杀人放火、洪水猛兽”的人物,身上却有着农民般质朴纯真的气质。
在延安期间,他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军民之分,所有人打成一片。毛主席作为被国民党悬赏几十万元取首级的人物,却能够随意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地交谈。
民众见到他也不会感到惊讶,反而是热情地同他打招呼。
进行过几次交流之后,斯诺不禁对眼前这个农民气质的人物深感敬佩。他发现毛主席虽然深居陕北,却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局势都有着十分深刻透彻地理解。
俩人在谈及中共的对外政策时,毛主席的一番话颠覆了斯诺一直以来的认知。
他本以为像国民党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的一样,共产党也会将国民党视为首号敌人,但毛主席却说:
“日本侵略者是全中国的公敌,是现阶段的第一敌人,应该联合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这番在我们现今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话,却带给斯诺极大的震撼,他有预感中国共产党将会是最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党派。
这也是后来他将书名起为《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
虽然后来斯诺因为报道“皖南事变”真相而被蒋介石驱逐出境,但新中国成立后,依旧多次回到中国,与在这里结识的老友相聚。
时隔十多年,他再次来到中国时,毛主席虽然并没有喝酒的习惯,却还是特意拿来茅台酒与他共饮。
凭借着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在1970年国庆大典之际,斯诺还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一众领导人一起观看阅兵仪式。
当然,他并不是只凭借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便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与阅兵仪式,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促进中美间的交流,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中美友谊的链接,认识中国的窗口如果说《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个裂缝,让世界得以看到充满正义感、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那么之后斯诺的行动都是在维护这个裂缝不会闭合。
被驱逐出境的斯诺回到美国后,曾多次向时任总统罗斯福提议加强同中国国共两党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早日回归和平。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对共产主义十分排斥。
斯诺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关系自然就会引起“麦卡锡主义”者的不满,在这一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媒体拒绝发表他的文章和作品,将其视为与共产主义“同流合污”的宣传者。
长期的政治迫害和社会边缘化,让斯诺和他的妻子困扰不堪,于是1959年他们决定搬往政治中立、环境宽松的瑞士,继续创作。
这也是后来斯诺病重请求回国治疗却遭到拒绝的原因。
定居瑞士一年后,斯诺再次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十年间沧海桑田,中国的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他明白此时的中国正在面对多国的围困,对外的声音难以发出,于是他决定充当传话筒,将现在的中国,将中国的变化传达给世界。
回到瑞士后,他将自己此次在中国花费五个多月时间,重新走过当年自己走过的路,见证到的改变编写成书《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
该书一经发表,同《红星照耀中国》一样,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正在慢慢崛起的中国。
此后的又一个十年,斯诺多次来华,每次都会将一个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斯诺有关中国的文章和著作,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正走向欣欣向荣的中国,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潜力的中国。
1970年,在中美两国均有缓和关系之际,斯诺再次访华,为两国关系的转变带来了契机。
这次来华期间,毛主席明确向他表达了与美国交好的希望:
“对于尼克松上台我还是欢迎的,不是说喜欢他这个人,只是我个人认为,在他任职期间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的,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谈的。”
并且斯诺被邀请参与阅兵仪式,无疑也是相当于对美国抛出橄榄枝。
只可惜斯诺本人却没来得及见证中美建交的历史性时刻。
不幸离世,葬于北大湖畔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斯诺最终还是因罹患癌症去世。
在得知斯诺患癌后,毛主席曾经想将其接到中国来治疗,却被他多次婉拒。
他害怕自己与中国的亲密关系会引发美国政府的不满,使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直到1月23日,斯诺的病情恶化,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商议决定派中国医护人员前往瑞士,将其“强行”带回中国治疗。
可惜天不遂人愿,三天后当医护人员抵达瑞士,斯诺已经奄奄一息,不能再承受长时间的空中飞行,这一想法只好作罢。
半个多月后,斯诺最终还是在病痛中离世。
按照他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被带回中国,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长眠于他心心念念的中国大地。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
一位正直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中国需要长期这样的记者,中国应当在美国寻找这样的人,帮助中国发声。
套用一种传统的说法,就是他一个人顶10个步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