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解秀梅请毛主席签名,主席却签了两份,解:多年后才明白深意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2-06 14:16:57
前 言

1952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年轻的志愿军女战士解秀梅怀着崇敬之情,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签名留念的请求。

毛主席欣然应允,并出人意料地签了两份。

这一举动,在当时给解秀梅留下了疑惑。

多年后,她才逐渐领悟到这份特殊签名的深远意义。

参军报国

解秀梅,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寒农家。

童年时期,家境拮据,9岁那年她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担任小通讯员。

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她总能出色地完成每一次任务。

甚至,她还曾巧妙地诱使一名汉奸落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其束手就擒。

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又积极投身于妇女支前拥军的活动,成为当地备受赞誉的积极分子。

随着家乡的解放,解秀梅的生活逐渐好转。

她加入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在舞台上,她不仅演绎着英雄的故事,更在心中悄然种下了参军报国的梦想。

彼时,刘胡兰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了她。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畏惧,英勇就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成为了解秀梅心中的灯塔,她立志要成为像刘胡兰一样的英雄。

1950年2月,年仅18岁的解秀梅,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毅然报名参军,成为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一员。

次年,她所在的部队奉命赴朝作战。

在长达18天的艰苦行军中,解秀梅与男同志并肩作战,背负着30多公斤的重物跋山涉水,从未掉队,甚至她还主动承担起身体虚弱的战友王喜斌的挎包和米袋。

在战场上,解秀梅不仅参与行军打仗,还积极投身于宣传鼓动工作。

即使面对敌机的轰炸,她也能迅速调整心态,用碗筷、脸盆等简易工具继续演出,将战绩和英模事迹传遍前沿阵地。

此外,她还经常深入前线包扎所,冒着炮火抢救和护理伤病员,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上山挖野菜、背柴禾,以弥补后方供给的不足。

战地救护

1951年11月下旬,朝鲜半岛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寒风凛冽。

解秀梅与文工队的几位同志受上级派遣,前往前线慰问并护理伤员。

抵达前线后,她发现伤员众多,而所里人手不足,便主动向政治部提出申请,要求留在手术室协助工作,并得到了批准。

在那简陋的手术室里,解秀梅全身心地投入到伤员护理工作中。

手术室位于赤水里附近的一座山脚下,十余间破旧的茅草房便是临时手术室和病房。

每当有伤员被抬进来,她总是第一时间替伤员脱下鞋袜,用双手紧捂或用袖子包裹伤员的双脚,为他们取暖。

一天,一位二十五六岁的男重伤员被抬了进来,他的双腿已经冻得僵直,脚与鞋冻在了一起,人也昏了过去。

解秀梅见状,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棉衣,将伤员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

这一幕,让全屋的同志都为之动容,有的暗自流泪,有的更是泣不成声。

在解秀梅的温暖体温中,伤员逐渐苏醒,当他睁开眼睛,看到这一切,感动得热泪盈眶。

解秀梅不仅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伤员的身体,更用真挚的情感鼓舞着他们的精神。

她和文工队的战友们将英雄们的事迹编成故事、快板和唱词,为大家表演、唱歌,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战斗意志。

然而,好景不长,我军的后方阵地被敌人发现,经常遭受敌机的轰炸。

11月30日下午,解秀梅刚从山上打柴回来,便遭遇了敌机的疯狂轰炸。

她扔下柴禾,急忙呼喊同志们隐蔽。当同志们全部撤走后,她才转身向外跑。

然而,此时紧挨着手术所的房子被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

解秀梅猛然想起排长李永华伤势严重,动弹不得,很可能来不及转移。

她不顾生命危险,再次冲进手术所找到他,不容分说地将他背了出来。

刚背出门外不远,两枚汽油弹便落在了屋顶上,草房子瞬间被大火吞没。

解秀梅和李永华都被燃烧剂溅了一身,瞬间变成了火团。

解秀梅放下李永华,就地一滚扑灭自己身上的火,又迅速脱下棉衣捂住李永华身上的火,再次背起他向防空洞跑去。

在敌机的疯狂扫射下,解秀梅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当一枚炸弹从他们头顶呼啸着落下来时,解秀梅在放下李永华的同时,一骨碌转身扑在他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遮挡危险。

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弹片、石头、沙土满天飞扬。

解秀梅虽然多处受伤,但她依然坚持背起李永华继续往山上跑,最终将他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场灾难过后,李永华望着满身血迹的解秀梅,感动得热泪滚滚。

战后,解秀梅荣立一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也由此成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154名一等功臣中唯一的女战士。

珍贵会面

1952年,解秀梅光荣当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代表,重返祖国怀抱。

5月23日,对解秀梅而言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她将作为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消息传来,代表团成员激动不已,纷纷取消原定活动。

解秀梅更是彻夜难眠,脑海中浮现出战友们的英勇身影与临别嘱托。

她深知,此次接见不仅代表个人,更承载着前线几十万将士的深情厚谊。

当毛主席步入会场,解秀梅作为代表向主席献花,激动地说:

“毛主席,您好!我代表志愿军向您献花,我们想您,全体志愿军都想念您。”

毛主席微笑着接过鲜花,紧握她的手:

“我也想念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以后我每年要派代表团去看望你们。”

言罢,解秀梅情感难以自抑,扑入主席怀中,泪水涟涟。

在场志愿军将士无不为之动容。

随后,有人提议请主席签字留念。

解秀梅匆忙间从旁人处借来小本,递至主席面前。

毛主席接过本子,并未立即签字,而是先翻看了几下,笑道:“这不是你的本吧。”

原来主席从本的质量上已猜到解秀梅事先并无请主席签字的准备,否则不会带这样的本子。

解秀梅羞涩点了点头。

毛主席笑了笑,随即在第一页和第二页上分别签下 “毛泽东” 三字。

多年后,解秀梅才领悟到毛主席的细心,知她是借本,故签两页,以便还本时留给对方一份签名。

这份入微的关怀,让解秀梅铭记终生。

结 语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解秀梅凯旋回国。

1956年,她转业至徐州,任鼓楼区团委书记,将志愿军精神融入工作,认真负责,赢得广泛好评。

后调至河北石家庄兴华印刷厂任党委副书记,低调生活,默默奉献,关心职工,推动生产,深受职工尊敬,

其事迹成为精神丰碑,激励后人。

让我们向这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致敬!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