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
腐朽不堪的清政府签订了,
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
然而在1991年的一天,
我国一名探险家意外发现一份,
当年被法国逼着签订下来的条约,
却让今天的我们捡了个“大漏”,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中国成立之时,
我国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更是高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鲜明旗帜,
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奈何与西方国家的国家体制不同,
以及所在的“阵营”不同,
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处处遭到掣肘,
这全是因为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压。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各国对能源的开采都非常的重视,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都和能源分不开,
但由于每个国家的能源分布不同,
所以他们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地区,
尤其以南北极这些“无主”地区。
大家都知道,
南北极分布着极其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
在其他国家都纷纷前往这片冰天雪地,
进行资源的可靠研究时,
奈何由于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
我国并没有南北极的科研权利,
所以也没有办法在南北极地区,
建立自己的科考站。
但作为我国的科研学者,
其实是并不甘心的,
毕竟谁也不清楚在那片荒无人烟的大陆下边,
究竟隐藏着多么丰富的能源,
于是在其他国家前往北极勘探时,
我国的个别学者,
便跟随着其他国家的科考团队,
一起前往了那片土地之上,
我国著名探险家高登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在跟随挪威贝尔根大学的学者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
高登义先生无意发现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北极之南》,
结果高登义先生随手翻了两页,
恰好翻到了书中所记载的《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条约是1925年签署的,
并且协约国中竟然还有中国的名字,
这让高登义先生欣喜若狂,
因为他知道,
中国出现在协约国的名单中,
意味着什么。
斯瓦尔巴群岛是荷兰人最先发现的,
当时还是大航海时代,
荷兰探险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后,
便“以国王陛下的名义宣布对该群岛的领土所有权”。
可随着荷兰的逐渐衰落,
其他国家的探险队也纷纷登上了该群岛,
并且在岛内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等矿产资源,
一时间斯瓦尔巴群岛陷入了无主之地,
不过主要以挪威人和俄国人居多,
这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不满,
毕竟看到挪威和俄国大量开采那些煤炭资源,
任谁心里都会不舒服。
于是趁着当时的时局动荡,
由英国、美国、法国等18个国家牵头,
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
因为国家数量比较少,
将苏联、德国、芬兰等军事强国漏掉了,
所以这个条约也遭到了后者的异议,
这便有了1925年的时候,
共计51个国家共同签署《斯瓦尔巴条约》。
当时中国还是北洋政府时期,
因为中国当时国内非常混乱,
所以并不想签订这个条约,
奈何法国不同意,
硬逼着北洋政府签订下来这个条约,
想要为自己以后的利益最大化,
只要是自己同阵营、听自己话的国家,
尽量都让他们签订这个条约,
这才让中国的名字出现在协约国名单上。
这个条约最重要的内容,
便是规定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唯一一个“非军事区”,
任何缔约国公民都可以自由出入该群岛,
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
从事一切非军事活动。
中国的名字出现在缔约国的名单上,
意味着我国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
进行科研工作,
并且可以建立自己的科考站。
高登义先生将这个消息带回国内后,
直接在北极科研团队中引起了轰动,
科研团队向高层汇报好工作,
便开始着手准备北极科考站的工作。
20世纪末,
中国科考团队多次前往北极,
采集数据、样本进行研究,
打开了我国对北极研究的新大门。
2004年7月28日,
我国成功建立起第一所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这让我国在能源方面的研究,
对很多国家实现了“弯道超车”,
为我国后来的能源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好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
领导人说过不承认以前签订的协议,
为什么世界各国还认可中国签订是《斯瓦尔巴条约》呢?
这是因为它并不是不公平、不平等条约,
我国对于之前的政权所签订的,
一切不公平、不平等条约拒不认可,
不过对于这些公平签订的条约,
还是非常认可的,
毕竟大国要有协约精神。
并且《斯瓦尔巴条约》签订前,
欧洲爆发一战的时候,
我国没少出力出钱,
最终成为了一战的战胜国,
理应获得战胜国的待遇。
估计当时法国都没有想到,
当年明明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最后却让中国给捡了个“大漏”,
法国之所以硬逼着北洋政府签订该协议,
主要是为了拉拢中国、壮大自己的实力,
并且签订协约的所有国家中,
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一个,
如果以后按照每个大洲来瓜分利益的话,
日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中国一旦签订这份协议,
到时候瓜分的利益,
可以被法国给吞并了,
所以并不是法国想给中国好处,
而是他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后给中国做了嫁衣。
信息来源:北方网——中国科学家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有了《斯瓦尔巴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