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各省的举人都要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的贡院内进行,最终被录取的考生就叫贡生。
在这时,古代的高考才算进入了一个高潮。所有的贡生要参加殿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来主持考试。殿试的时候只考策论,也就是说考察这些读书人对当前时事的看法,看看这些人是不适合做官。
这些考生的考卷要经过初选,由评审团成员分开打分,打分的等级有五个。最终取打分最高的前10名的试卷交给皇帝来钦定,并结合面试结果,评出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为一甲,其他的考生按照成绩分为二甲和三甲。
然后就有了一种传说,得了探花的人比得状元的人还要高兴。因为得了探花的人,不仅文采要好,还要长得帅。文采好不好后天可以修炼,长得帅不帅这就只能看基因了。传说,长得帅的探花,往往会得到皇帝的重用,甚至比状元还厉害。
二
然而这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源创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在宋元明清时期被发扬光大。现在的高考每一年都能录取几百万大学生,在历史上的高考三年才考一次,一次只录取400人左右,那才真正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现在很多高考完的孩子,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最常见的就是站在楼上,把课本撕碎往下扔。在唐朝的时候,因为考中的人数比较少,大部分人都出身于名门望族,所以会进行隆重的庆典。
庆典大多都在杏花园举行,称之为探花宴。事先从同科进士中推举出既年轻又帅气的两个进士作为代表,在长安城各大名园中采摘鲜花。然后大家聚集在琼林苑吟诗作赋,庆祝自己高中毕业了。
在北宋时期,这一活动被朝廷终止了。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制定了殿试制度,由自己亲自确定名次。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成了前三名的代名词,榜眼因为在中间,状元和探花好像是两只眼睛,所以第二名才被称为榜眼。
三
因为民间传说都是由底层的劳动人民编出来的,他们对朝廷高层的选举制度基本上一无所知。因此就流传下来了探花长得帅的故事,直接把朝廷选才当成选美。
能够进入全国考试前三名的人,其水平都是不相上下的。之所以会产生名次的差别,基本上都是因为朝廷个人的好恶。比如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看完试卷后,原本准备让孙曰恭当状元,但看到名字竖着写好像是暴,就把他判为了第三名探花。
在宋真宗年间,还有这么一则故事。少年才子孙暨17岁中进士,在殿试时一气呵成,在短短的两个时辰内就写完了三篇文章,因为太有才,遭人嫉妒,被判落选。再次应考时,依然因为狂放的性格,被贬为探花。秦桧的孙子更是因为出身不好,但才华出众,被勉强判为探花。
通过以上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探花必须有才加上长得帅,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果现在还有谁这么认为的话,肯定是看小李飞刀,看得太入戏了。
四
在产生科举制度以后,一共出现了500多位状元和探花。虽然说前几名的能力都不差上下,但状元明显占有了天时地利。状元的身份一旦得到皇帝的确认,马上就可以由吏部授以官职,迅速走上了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在清朝114名状元中,位极人臣的有20多个,占到了20%以上。
当然长得好看的人会有更多优势,因为他们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依然凭才华来打拼。就算是在现在长得帅的人,在职场上晋升和加薪的速度都会比较快,当然有能力是前提。
长得帅的探花,除了李寻欢以外,历史上还真的有一位原型人物。这个人物一般人想不到,他就是和珅。乾隆皇帝是一个看脸的人,女人长得漂亮,男人长得帅,都会讨他喜欢。再加上和珅真的有才,在乾隆的后20年里,和珅迅速晋升为首席军机大臣。
但从整体上来看,探花的前途远不如状元,当然和榜眼来比差距不大。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人们只记得第一名,谁会记得后边的人呢?在惨烈的商场和官场上,从来都是赢家通吃,当了状元的人往往就是这么牛逼。
三甲中最帅的才是探花,不是指第三名。探花说明才貌双全。分分钟人生巅峰。
和珅是有真才实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