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出身于官宦世家,可惜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的范仲淹还记不到事,他的母亲就改嫁了,范仲淹还因自己母亲的改嫁改了姓氏,范仲淹后来懂事后,就把自己的姓氏给改了回来,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自己的祖辈们都是做官的,他自然也是子承父业想要入朝为官,范仲淹自己也做到了,成为
北宋名臣
。
范仲淹知道自己祖辈都是做官的以后,便开始求学之旅,范仲淹的确有学习的天赋,在他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他就已经榜上有名了,虽然名次排在后面,但至少也有一个名次,范仲淹凭借着自己的名次,范仲淹成功步入官场,在刚开始的时候范仲淹只是一个九品小官,管理监狱里的事,范仲淹在这断时间里做的很好,刚正不阿,又得到了升官的机会,没过多久范仲淹又被调去修水库,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把这样的事交给范仲淹,足以证明朝廷对范仲淹的信任,可在水库还没修好的时候,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了。
按照当时的规矩,范仲淹必须停止手上所有任务,回去给母亲守丧,在他守丧期间,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知道范仲淹此人很有能力,便邀请范仲淹做老师,范仲淹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当老师自然也是一样,范仲淹当了很久的老师,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范仲淹也因此得到他人的推荐,重新走入朝廷之中,范仲淹成了帝王身边的谏臣,他也什么话都敢说,不怕得罪人,因此被人排挤。
当时的帝王在十九岁的时候,
太后
还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帝王也是非常敬重这位太后的,所以在太后生日的时候,皇帝准备带着百官一起去给她庆祝生日,虽然这一做法能表示帝王的孝顺,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是非常不妥当的,范仲淹见这样的情况,立刻就给皇帝写了谏书,希望皇帝改变自己的主意,可范仲淹的谏书帝王并没有回复,见此,范仲淹又劝谏太后,希望太后把权力交给帝王,可惜太后也没有给他任何回复,范仲淹连太后都敢得罪,何况是其他人呢?
没过几年范仲淹就没在京城做官了,去了其他地方,但范仲淹即便是去了其他地方,也不忘关心朝廷之事,经常劝谏帝王,当他听说
仁宗
想要修建宫殿,范仲淹就上书告诉帝王,这样做的不好之处,帝王即便是没有听从他的话,也被他的忠心给感动了,很多官员离开京城以后就不关心京城之事了,而范仲淹走那么远都能关心朝廷之事,并不怕触怒天颜,证明他的确是一心一意为了国家,有这样的臣子仁宗怎会不感动。
在太后死后,仁宗掌管朝政,仁宗本就欣赏范仲淹,所以在他掌握大权以后就把范仲淹叫回了京城,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劝谏自己,有一次发生了旱灾,范仲淹让帝王找人去看看灾情,在范仲淹建议之后仁宗并没有过多理会,范仲淹对此非常气愤,直接问仁宗宫里如果半天没有粮食,你怎么办,仁宗这才知道事情的重要性,立刻就让范仲淹去看看灾情,范仲淹见了灾情以后,非常难过,就告诉了帝王当时实际情况,并警示帝王要节俭开支。
范仲淹如此直言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有一次在劝谏帝王的时候,因为范仲淹和宰相的看法不一样,范仲淹就倒霉了,因为这次的事情,范仲淹被流放了出去。但官场上的事谁能说得准呢?有贬的时候就有升的时候,范仲淹又被仁宗拜为辅政大臣,范仲淹此人在哪里都闲不住,在朝廷里就担心天下百姓怎么样了,在地方任官又担心君王会怎样,范仲淹真是一心为君为民,是北宋当之无愧的贤臣。
范仲淹实行改革以后,朝廷里的人对范仲淹越来越不满,因为他的主张让很多朝臣损失了利益,因此朝廷很多人都开始诽谤范仲淹,范仲淹有口难辩,皇帝虽然知道范仲淹是被冤枉的,但朝廷那么多人都不满意他,身为帝王也无可奈何,范仲淹为了不让帝王太过为难,自己提出离开京城,范仲淹等人离开了,新政自然也失败了。范仲淹的一生不是在为君王担心,就是在为天下老百姓担心,这样一个为君为民的忠臣,在他去世后帝王给了他无上荣耀,被封楚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