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逝世,他和杨振宁的决裂,影响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方向

看科技有铭程 2024-08-09 19:02:45

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杨振宁102岁,依然健在。李政道逝世在美国,杨振宁还在中国活着。真是“同诺奖不同命”。

这两位物理学家,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物理学上最牛叉的两位了,但是你想不到的是这两位大牛相爱相杀了60多年,他们之间的恩怨,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曾经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

1、资金投入巨大,会挤占其他科学研究的资金,例如芯片和光刻机;

2、当时中国在粒子物理领域水平不够,即便建成了对撞机,也要引入海外人才,这不等于为他国做嫁衣裳吗?

3、粒子物理学研究回报周期太长,并且短时间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当然,当时杨振宁并不是明确反对,而是“保留意见”,文化人、高情商的说法,都是这样。

其实杨振宁的“保留意见”,还和李政道有关,因为当时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而理由是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不止粒子对撞机,甚至在整个科学发展,双方都持有不同意见:杨振宁主张搞应用科学,而李政道则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杨振宁称这是“丧权辱国”。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

为此,李政道表示“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但杨振宁则认为:他的做法完全是从民族利益出发,中国当时的情况就是要以发展性研究为主。

是不是很奇怪?都是中国人,赴美留学,双方一起拿的诺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李政道对此,还发表过一封公开信,信中是这样说的:

“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当时的情况是大体上是这样的:

1956年5月,李政道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告诉了杨振宁,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具体争论什么,我们也不懂。

争论之后,双方开始了合作,同时分别计算相关数据,因为水平相当,两人几乎同时完成了计算。

之后,李政道写了论文,按照姓氏字母排名,李政道排在前面,杨振宁排在后面。

论文发表后,震惊世界,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到了颁奖时,发生了故事。

杨振宁表示,我年龄比较大,授奖时,我排在前面;我的妻子杜致礼,年龄也比李政道妻子大一岁,也要排在李政道妻子前面。

当时李政道非常不理解,表示不同意。但是他的妻子劝他,如果为了这件事争执的话,会让外国人看不起,会丢中国人的脸。就这样说服了李政道。

但是,杨振宁得了一步还想第二步,表示:既然论文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希望加一个备注,就说这是按照字母排序的习惯。

李政道觉得莫名其妙,杨振宁又说,不加也可以,把论文内部涉及两人名字的地方改成“杨和李”。

最终,让李政道爆发了,两人从此决裂,再也不合作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杨振宁有些过分,但是当你知道这些内容,出自《李政道传》时,你什么感受。

杨振宁也有传记,传记中写道:我和李政道相处得颇投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费米做了李政道的学位论文导师,但他总是转而向我寻求指导。因此,在芝加哥的岁月里,事实上我倒成了李政道的物理老师。”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人,是人就难免有自私的一面。

但是,在诺奖的贡献方面,的确是李政道>杨振宁,因为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就是由李政道率先提出来的,杨振宁则是辅助李政道实现了这个想法。

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依然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时间晚一点而已;但是没有李政道,杨振宁恐怕很难拿到诺奖。

所以,你明白这里面的含金量了吧!也能体会为什么李政道对杨振宁的做法非常气愤,最终导致两人决裂。

至于两个人谁对物理学的贡献更大,那么毫无疑问,谁的诺奖含金量高,谁的贡献就大。

谁对中国的物理学贡献更大呢?自然是杨振宁。

李政道和杨振宁都为中国科学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在那个封锁的年代,他们共同努力,打破了外国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家的不了解、不信任、不来往。

李政道对中国科学具体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

1978年,在中科大设计少年班,帮助国人赴美留学,1985年帮助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1986年帮助建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建高等科技中心,1988年,成功帮助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016年在上海交大创建李政道研究所。

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这是最早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诺奖获得者。

他举荐了邓稼先,并且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来中国交流,本人更是经常来往于大陆和香港进行讲学,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中国。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百万年薪分文不取,全部用于科研,并致力于培养人才和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

杨振宁还帮助建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倡议建立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

但是,也有人称,因为杨振宁回国了,导致与其分裂的李政道无法回国。因为双方一旦见面,又开始发生争论,反而对中国科学发展不利。

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华人的骄傲,如果双方没有决裂,都回到中国,助力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是中华民族之幸。

如今,李政道逝世,102岁的杨振宁老先生不知道作何感想,有没有后悔当初与李政道的决裂呢?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0 阅读:0

看科技有铭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