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
微观经济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它自己所独有的局限性。例如,作为西方经济学价值论基础的效用论把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价值说成为表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效用。又例如,作为西方经济学分配论核心内容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不过是早已被马克思彻底批判过的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翻版。
第一,一个纯粹由个人利己动机出发而不遵守某种最基本道德标准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中就可以出现欺诈和道德败坏的行为,从而使帕累托最优状态不能实现。关于这一点,本书第十一章第四节已经提供了一些事例。不久以前出版的一本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的结论写道:“在参与者不受道德约東的条件下,商品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简言之,经济效率只能在有道德的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在这里,必须注意:所有这一切并不否定利己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动力,而仅仅是说,单凭利己动机,市场经济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一系列不符合事实的偎假设条件之上。既然假设条件不符合事实,其结论当然也不能成立。例如,在上面效用论的论述中,已经指出,消费者被假设为能够判别不同商品的各种组合的优劣。这就是说:对消费者而言,他可以判别2公斤面包、1公斤土豆的组合比1公斤面包、2公斤土豆的组合带来较大、较小或是相同的效用。如果一个社会仅仅具有两种产品,如面包和土豆,判别不同组合的优劣也许是可能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存在的产品种类绝不止两个。即使在物质条件很差的社会中,其产品种类也远远不止于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判别种类繁多的产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优劣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产品种类成千上万的现代化社会。
又例如,拿生产函数中提到的厂商可以自由无阻和不受损失地进入和退出任何行业来说,这一假设条件也同样不符合事实。现代化的生产几乎使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必须具备独特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才能。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厂商不但不能自由无阻地进入某一行业,甚至根本没有进入某些行业的可能。即使有可能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厂商也必须为此而支付一笔相当庞大的费用。在目前的资本主义中,由于垄断企业生产规模的庞大,进入某一行业往往需要数量惊人的资本。此外,垄断组织对于许多行业都加以严密的控制这些情况使得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更加困难。拿美国的汽车业来说,由于石油价格昂贵,一向以生产大型轿车为主的美国汽车业受到日本小型汽车的严重打击。为了转产小型汽车以便和日本相竞争,美国的汽车业已经投入一笔相当可观的转产费用并且需要一段调整生产的时间。这一事例表明,仅仅转移同一行业的生产的品种已经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完全改变行业的费用则将更高。完全竟争模型所作出的自由无阻和不受损失地进入和退出某行业的假设条件是不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