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您可知晓,在古代闹饥荒之时,存在着一个比鬼故事更令人悚然的真相——并非先民们对满河的鱼虾视而不见,而是他们着实无法获取!此非“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翻版,而是实打实的生存密码。今日,咱们便来深挖一下这个有悖直觉的历史谜团。
崇祯年间,河南遭遇大旱,有一位书生饿得目光无神,趴在黄河岸边捕鱼长达三天三夜,最终怀抱半条泥鳅狂笑而逝。这绝非段子,而是《豫变纪略》中所记载的真实事件。古代的河道绝非如今的垂钓公园,既无尼龙渔网,亦无铁皮渔船,老百姓所能凭借的,唯有竹篓、草绳这般“原始装备”。
您莫要以为下河摸鱼犹如超市购物那般简单?大错特错!暂且不提湍急的水流足以将人卷走,单论捕鱼的效率:凭借竹篓捞鱼的成功率,较之于在王者峡谷单排上分还要低微。更为痛心的是,灾年之际,连鱼儿都饿得瘦骨嶙峋,翻开《农政全书》便可知晓,大旱之时,河水蒸发,鱼虾早已结伴逃离。
北宋熙宁七年,遭遇大饥,开封府张贴告示:严禁百姓私自捕鱼。您未曾看错,在宋朝便存在“禁渔令”!原来河道资源早已被权贵包揽,灾年更是要囤积居奇。恰似当下某些景区将矿泉水卖出天价,古代的奸商能将鱼虾的价格哄抬至“十斤鱼换一亩地”。
更为绝妙的是官府的操作。明万历年间,山东发生饥荒,衙门派遣人员日夜看守河道,美其名曰“维持秩序”,实则是将鱼虾留给士绅老爷们享用。普通百姓若想沾些荤腥?先问问衙役的杀威棒是否应允。此等操作,径直将“靠水吃水”化作了黑色幽默。
三、吃草根竟是“最优解”
莫要小觑先民的生存智慧,他们早已算清了“热量收支账”。抓捕鱼儿需耗费 500 大卡的体力,运气颇佳方能获取 200 大卡的鱼肉,这般买卖大亏!反倒是漫山遍野的榆树皮,虽说难以下咽,但无需奔波便能获取,堪称古代版的“外卖到家”。
更为揪心的是身体本能的抉择。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致使胃部萎缩,据《救荒本草》记载,灾民突然食用高蛋白的鱼虾,轻则腹泻脱水,重则直接殒命。故而啃食树皮虽如同咀嚼纸板,但好在安全无害,堪称饥荒界的“有机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