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品茶消暑

神州茶韵 2024-07-30 09:18:00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动辄汗流浃背。古代没有电扇、空调等现代电器,在暑期古人是如何消除暑热的呢?读了一些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消暑纳凉诗,发现喝茶解暑就是其中一法,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古人认为:茶助阴,能消暑,破热气,除瘴气,治伤暑,利大小肠等。在炎热的夏天,茶是解渴之物,也是极好的消暑之物。

01作茶诗消暑

宋人曾畿在诗中曰:“三伏汗如雨,终朝沾我裳。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凉”。首句即写炎夏酷暑,汗如雨,衣沾身,令人十分难耐;但是,喝了犹如金掌露般的壑源茶之后,竟倍感遍体清凉,好像置身于玉溪之中,可见茶之祛暑之功效大矣。全诗将茶作为清凉饮料的饮用功效,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一诗人方岳也在《煮茶》诗中曰:“曝近春风湿,松花满石坛。不知茶鼎沸,但觉雨声寒。山好僧吟久,云深鹤睡宽。诗成不须写,怕有俗人看。”

宋时的诗人都喜欢到寺院中去品茶,这是因为寺庙座落在深山幽野之中,环境优美亦清凉幽静,品茗消暑的同时又可以兼得禅趣,何乐而不为。被誉为茶之“亚圣”的卢仝,对茶的嗜好和研究颇有造谐,他的《七碗茶诗》诗中说茶有“发轻汗”、“肌骨清”、“两腋习习清风生”的解暑去热之功效,这诗句成为品茗诗中的名句。

元代刘秉忠《尝云芝茶》诗曰:“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待将肤腠浸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作者说饮过茶以后,身体微微出了点汗,随即凉生毛骨,即便是六月伏天全身也是感到凉爽舒适。元人马玉麟在诗中说:“我本山中种茶者,年年采掇青林下。

……烦襟当署渴欲倒,打门谁复惊卢仝。闻君珍藏更奇绝,分寄毋劳印重叠。竹边小阁不厌过,同坐清阴煮香雪。”作者原本在山中种茶,并自己采制烹煮,如今离开了故山;而难受的是盛夏酷署天口渴却无茶饮也没有人送茶。知道朋友藏有好茶,若能寄一些来多好,这样大家可以坐在清阴里品尝香茶了。北宋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中饮,煮茗自忘归。”作者认为,古树参天、宁静而清幽的深山古寺,再加上清茗,真是清暑纳凉的理想去处。宋人吴淑在《茶赋》中说:“夫其涤烦疗暑,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文中说茶可以祛除烦躁,消除暑热,使人清爽的象脱胎换骨一样,茶的功效真是太神奇了!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古人确实把品茶作为消暑养生的良方,正如古诗所云:“识得茶中滋味,觅来无限清凉。”

02饮茶能避暑

让我们再看看古人在茶饮中创造的清凉世界和妙不可言的凉爽意境吧。北宋大书法家蔡襄在《六月八日山堂试茶》诗中曰:“湖上画船风送客,江边红烛夜还家。今朝寂寞山堂坐,独对炎晖看雪花”。

上两句写昨晚湖上送客之后,用烛光照路沿江边回家,后两句则是入正题写试茶;一个人寂寞地坐在厅堂,在炎热的酷暑天气里饮茶,那茶很好,茶汤的泡沫轻细,似雪一样洁白,尽管对着“炎晖”,但饮了这“雪花”,自然是口感清凉全身快畅。宋人评茶的方法与人不同,那时的茶汤是以白色为最好,由此可见蔡襄所品的茶是极其珍贵的。

唐人李中《夏日书依上人壁》诗曰:“门外尘飞暑气浓,院中萧索似山中,最怜煮茗相留处,疏竹当轩一榻风”。作者说那夏日煮茶品饮的地方,其情其景其美好感觉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确实,在院中荫凉处置一竹椅,听微风鸣蝉,间或呷一口消暑之茶,任谁也是陶然一乐。

明人何景元《玺上人送茶》诗中曰:“郁郁云中秀,山僧采相馈。我有毒热肠,此是清凉味”。茂盛的茶树郁郁生长在云雾山中,山僧采制后馈赠给作者;而作者正感觉到酷暑难耐、腹中毒热时,所赠茶叶便成了最好的清凉剂。

明代文学家文征明在《伏日》诗中说:“九衢三伏涨黄尘,病发萧萧挂葛巾……睡起北窗修茗供,月团香谢石泉新。”说的是三伏天户外十分炎热,且尘土飞扬,作者关门谢客且脱下葛巾,待午睡起来,便在北窗下用新鲜的石泉水烹煮团茶,消暑解渴。诗中描绘出一片清凉意境。文征明还在一首诗中写道:“白发不嫌春事去,绿荫自喜夏堂凉。闲心对酒从时换,老倦抛书觉昼长。

客有相过随一笑,竹炉吹火试旗枪”。作者说夏天在家中绿荫掩遮的堂上,高兴地遇到好友来访,于是烧水泡上一种叫着“旗枪”的新茶,两人一边品尝一边相对清谈,可谓是“茶人清谈里,风生两腋间”。虽在暑夏,却自在清凉。茶可以降火,可以消暑,还可以清心,这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古人一边品饮香茗,一边吟赋诗词的安闲自得的生活和悠闲的意趣,也着实令人羡慕。在盛夏酷暑的季节,品尝清香醇厚的清茶,读着古人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茶诗,将“清凉”、“清雅”、“清静”的念头放在心里,再让茶水滋润着心田,这自然心凉的意境,恬然闲适的感觉和忘忧忘尘的心境,真是妙不可言。

03心静自然凉

在我国古时的文人看来,夏天的“热”与“不热”,终究是由“心”说了算,所谓:“心静自然凉”。如是,自然界气温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的境界高下。道家张三丰《清吟》诗曰:“清茗清香清道心,清斋清夜鼓清琴,人能避浊谈清静,跳入云山不可寻。”所谓“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养生之道是断然少不了一个“清”字,更何况是盛夏避暑呢?!饮茶可以舒展人的胸怀,洗涤人的烦襟,可以令人清爽和畅;倘若再置身于清雅环境和悠雅境况中,那将是“韵远景闲,澹爽有致,时烦暑郁蒸,飒然入清凉”之境界。

唐代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需河中饮,煮茗自忘归”。诗人描写了在暑热未消的“中伏”,寺院中的长廊四周古树参天,在这清幽的环境中,煮茗品尝乐而忘归。此情此景,给人一种“心清自然凉”的美好感觉。

元代蔡松年《西江月》词曰:“古殿苍松偃寒,孤云丈室情深,茶声破睡午风阴。不用流泉石枕。枯木人忘独坐,白莲意可相寻。归时团月印天心,更作逃禅小饮”。描写诗人在一座寺庙中,苍松蔽日,古殿幽深,午睡起来后在微风中饮茶,从诗词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饮茶给人带来的清静、清凉之感觉,而“静养勿躁”也正是夏日消暑养生所倡导的理念。明代王世懋《夏景题茶》词曰:“竹床凉,松影碎。沉水香销,……碧碾旗枪,玉沸中泠水。捧轻瓯,沽羽醑。色授双鬟,……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上阕讲煎茶,下阕讲美人捧茶及饮茶;但该词着意描述的却是夏季烹茶、饮茶的情景,写出了“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的清凉快感。

清人陈竺生在《姑苏杂咏》诗中说:“沧浪亭子俯清流,逭暑人来此地游。风月有钱无处买,花香茶熟暂勾留”。炎热的夏季,碧水边一游,也是有着舒缓神经,调节情志之作用;作者抒写游人在苏州名胜沦浪亭赏园消暑,花香茶熟令人们忘记了酷热而留连忘返。想来,那园中的水光潋艳、碧波粼粼,以及花香茶香的沁人心脾,都能给人带来无比悠闲自在的感觉。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品茶时有着不同的感觉和感受,但相同的感觉和感受却是把盛夏酷暑忘却,清凉清心且清雅;这也许就是“心境”之缘故吧。想来“避暑”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进入“心境”,恐怕也只有心欲静而汗不止了。

本文来源:《尚茶视点》,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