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4月12日,美国海关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计算机、手机、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实施关税“归零”政策,这是特朗普政府自发动贸易战以来最戏剧性的一次政策转向。从去年4月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对等关税”,到如今主动“松绑”核心产业链,这场持续一年的关税闹剧终于显露出荒诞底色。
一、豁免清单暴露的供应链困境
此次豁免的8471(计算机设备)、8542(集成电路)等税目,覆盖了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心命脉”。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的计算机及周边设备达3000亿元,通信设备同样占10%份额,半导体制造设备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这些产品的关税豁免,本质上是美国对自身“科技霸权空心化”的无奈承认。
以半导体为例,尽管美国主导芯片设计,但制造环节高度依赖亚洲。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中,中芯国际、台积电、三星占据70%产能,而美国本土产能不足10%。若继续加征关税,英特尔、高通等企业将面临“无米之炊”,5G基站、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研发也将停滞。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最终迫使特朗普在悬崖边紧急刹车。
二、政治博弈下的“战术撤退”
特朗普的妥协绝非偶然。据《华尔街日报》披露,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在过去三个月内密集游说,警告若维持高关税,其2025年财报利润将缩水15%-20%。这些企业不仅是美国股市的“定海神针”,更是特朗普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美国商会发布报告称,关税已导致42万制造业岗位流失,中西部“铁锈地带”选民怨声载道。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正在奏效。自2024年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以来,美国新能源汽车、军工产业陷入原料短缺,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稀土永磁电机成本上涨30%。这种“你打我的贸易,我掐你的命脉”的打法,让特朗普意识到继续对抗将彻底失控。
三、豁免背后的战略陷阱
尽管部分产品获得豁免,但特朗普的“阳谋”依然清晰。根据美国海关公告,豁免政策设置了“美国成分≥20%”的苛刻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本土。例如,苹果iPhone若要享受免税,需在德州工厂完成20%的组装工序,这实质是变相逼迫企业“去中国化”。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暴露出特朗普的双重算计:一方面通过豁免稳住短期经济,另一方面用“原产地规则”重构供应链。但现实是,美国制造业已丧失全球竞争力。即便豁免关税,苹果仍需从中国进口屏幕、摄像头等核心部件,本土化成本将飙升40%。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注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四、贸易战终成“皇帝的新衣”
从2018年对华加征关税至今,特朗普政府已累计对价值3.2万亿美元的商品实施惩罚性措施,但其宣称的“减少贸易逆差”目标彻底落空。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同比扩大12%,达到4390亿美元。更讽刺的是,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0%的关税成本,沃尔玛、Target等零售巨头的货架价格平均上涨18%,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骤增。
这场关税闹剧的本质,是用政治操弄掩盖经济衰退。当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豁免令时,美国国债已突破35万亿美元,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2%,经济硬着陆风险迫近。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贸易保护”不过是转移矛盾的遮羞布,而部分豁免政策,正是这块遮羞布被风吹起的一角。
结语:悬崖勒马,还是回光返照?
特朗普的关税豁免,既非对华“认输”,也不是战略转向,而是一场走投无路的政治表演。他试图用“豁免”换取企业支持,用“美国成分”重塑产业链,却忘了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分工早已超越国界。当苹果在德州工厂组装iPhone时,屏幕来自京东方、芯片来自台积电、电池来自宁德时代——这些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才是真正的全球供应链主宰。
历史终将证明,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过是逆全球化浪潮中的螳臂当车。而部分豁免政策,不过是这只螳螂在车轮前的最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