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晚年坦言:他很后悔当初访问中国,尼克松为何会这样说?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5-03-30 04:57:42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带领下,军事力量高歌猛进,为了缓解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压力,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选择向世界的东方发出和平信号。

自此这位美国总统在当选之后,便开始了中美两国的破冰之旅,经过多年的中美两国的努力后,他凭借惊人的魄力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踏足中国的美国总统。

在这位开明的总统的晚年,仍对此事感慨万分,也曾对身边的人说道:“我很后悔当初访问中国。”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导致这位总统到晚年还为此耿耿于怀?

内忧外患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争的的最大受益者,由此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并且伴随着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冷战局势愈演愈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削弱,尤其是此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上千亿美元的军事财政开支,以及来自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经济危机,使得国内资本家对政府产生严重的不满,国内矛盾加剧。

在国外来自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和日本的经济腾飞,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甘心忍受来自美国的随意摆布,民族国家意识觉醒,资本主义阵营矛盾不断加深。

此时的美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尤其是来自苏联的威胁与日俱增。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代领导人的苦心经营下,苏联在二战后快速休养生息,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提升,似是有与美国经济一较高下的迹象。

在军事方面,苏联高层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大搞军备竞赛,洲际导弹数量紧跟美国持平,战略导弹数量后来居上,军事竞赛美国被苏联完全碾压。

与此同时苏联大力发展各类兵种,大力发展海军,组成一支骁勇善战的远洋舰队,隐隐能与美国一决雌雄。

此时苏联的总兵力高达400余万,而美国的现役武装只有200余万,几乎是美国作战部队的2倍,苏联对外霸权主义的獠牙即将锋芒毕露。

此时的美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综合国力都不再占据绝对优势,面对苏联这位有利的竞争对手,美国高层对此不由得压力倍增。

对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位刚刚上任的美国掌舵者——尼克松来说,如何掌控美国这艘巨轮抵御外来风险和应对国内压力,这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此时的美国对外政策,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如果不改变对外方针,美国很有可能立于四处树敌的不妙境地。

此时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美国总统,隐隐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的东方。

他曾在白宫内,指着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面的红色旗子对自己的秘书说道:“只要和这面红色旗子合作,我们就可以把这只北极熊关进笼子里面”。

中国的友谊信号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赫鲁晓夫试图通过在中国本土建立军事长波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

另一方面,由于中苏两国具有漫长的边境线,因为历史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导致苏联心存芥蒂,不希望中国强大,最终造成养虎为患的局面。

为此,中苏关系破裂,赫鲁晓夫下令撤回在在中国的所有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中苏关系降至冰点。

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珍宝岛战役,中苏军队在边境展开惨烈的激战,苏联军队在遭受反击造成损失之后节节败退,中苏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

苏联高层因此曾提出“南下”计划,陈兵百万中国边境并布置上千枚核弹头,其在边境的军事布置到达巅峰,苏联霸权主义的狼子野心早已彰显无疑。

恰逢此时,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受到来自苏联的“冷战”进攻态势,中美两国几乎同时遇到了共同的敌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也即将因此迎来转折的契机。

直至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办,就在中国代表团结束比赛准备乘车前往休息场地的时候,一位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误打误撞上了中国队的班车。

在当时的美国国内,反华风气甚是严重,此时的科恩上进退两难,在原地尴尬无比。

此时的中国乒乓球队名将庄则栋,为缓解尴尬气氛,主动上前握手与其交谈并赠送礼物,直至班车抵达酒店,两人搂肩而行,被记者抓拍报道立即引发两国关注。

随后,科恩再回去之后将事情经过,向队友一一叙述,美国乒乓球队队长得知大为振奋,主动找到中国代表团团长联系。

在得知中国已经邀请巴西,墨西哥等多国球队访问北京,美国乒乓球队队长主动提出:“可不可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要知道自从朝鲜战争爆发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美国球队的这一建议直率的提出,无疑是将这件事情上升到了,国家外交的层面。

中国代表团团长大为震惊,不敢私下决定,迅速将此事上报国家外交部门。

中国外交部认为,美国一直持反华的态度,此时邀请美国球队来华,未到时机。周恩来总理并不知道其中细节,当即批示同意。

要知道此时的乒乓球赛已即将临近结束,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很有可能因此错过这次机会,

但故事性的一幕在此时出现了,就在这天夜里,事情突然迎来了转机。

毛主席在睡前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当阅读到诸多记者拍摄到庄国栋和科恩合影并互送礼物的片段。

毛主席忍不住拍案大笑起来:“这位庄国栋真的了不得啊。”

毛主席凭借敏锐的的政治嗅觉,立马觉察到这是一个缓解中美两国关系的绝佳契机,当即命令秘书电话告知外交部,亲自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中国代表团团长在收到中央的批示之后,显得格外激动,当即将此消息转达至美国代表团负责人。

美方代表团如约接受了中国的邀请,在办理完相关手续之后,由香港转道中国,访华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人民的热情接见,两国代表团通过体育交流传递善意。

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立马震惊海内外,即使连美国的民众也对此感到格外的关注,美国民众坐在电视旁,将体育比赛的视频一帧都未曾放过,时刻关注中美动向。

在美国代表团归国之后,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告知记者,被新闻媒体大肆的报道,经过时间的不断发酵,即使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重视这次中国释放的友谊信号。

美国总统的破局之战

这场被国人称为“乒乓外交”的外交事件,间接促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的破局之战。

1971年,面对来自苏联的步步紧逼的攻势和越南的战争泥潭,尼克松头疼不已,不断为此谋求出路,希望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正值此时,中美关系发生恶化,珍宝岛事件,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尼克松敏锐的感觉到,是时候缓解中美之间的关系了。

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在接受到来自尼克松总统的暗示之后,精密计划访问巴基斯坦。在访问途中临时对外宣称身体不适,实则隐人耳目,秘密下达命令飞往北京。

在飞机抵达北京之后,基辛格一行美国高层,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待,双方就尼克松访华达成共识,扫清了访华的障碍。

1972年,尼克松夫妇乘坐转机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的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会见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中美两国高层经过激烈的磋商,中美《联合公报》最终问世。

中美《联合公报》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的开始,尼克松情不自禁的称这一周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周”。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中美关系的缓和为此时的美国缓和了国际局势,减轻了来自苏联方面的“进攻”态势的外交压力,这无疑将是他政治生涯的光辉一页。

总统晚年的意难平

然而伴随着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晚年的这位尼克松总统却并未因此而洋洋得意,直到人生的结尾才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建交,助力了中国的崛起。

尼克松最开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建立中美外交关系遏制苏联,但借助中国这一愿望并未如愿实现。

反而,通过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极大地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尼克松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晚年的“后悔”,却并不在此,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崛起的“意料之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