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写了11页情书、风雨无阻守候在楼下的女孩,最后会和自己深爱的人说再见?1998年,还在军医大学读书的郑佳,为了追求耿为华,写下了长达11页的情书,两年里风雨无阻地守候。然而14年后,当年誓言相守的两人,却在2014年选择了离婚。这场始于炙热告白、终于平淡转身的婚姻,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郑佳从狂热追求到最终放手?说起耿为华的成长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从一个穷苦农村少年到成为知名音乐人,这一路跌跌撞撞,却始终不改初心。70年代的山东农村,就是耿为华的起点。那时候的他,就像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一样,6岁就跟着父母南闯北跑。
辽宁的务工生活虽然艰苦,但也让小小少年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不同的是,耿为华虽然不爱读书,却对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上天往往是公平的,给了他一副好嗓子,就像给了他一把开启梦想的钥匙。这副天生的好嗓子,让他在音乐这条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高中毕业后,他靠着帅气的外形和超赞的嗓音,成功当上了文工兵。
这对于当时的耿为华来说,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向音乐梦想的大门。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往往在你以为找到出路的时候,给你来个措手不及。文工队突然解散了,但对音乐梦想的追求让他毫不犹豫地转入了南京前线歌舞团。在那个年代,北京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耿为华也不例外,他进入了二级文工团这个国家级的文艺殿堂。
但对更高音乐境界的追求,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正式入学资格的他,只能每天像个"打工人"一样,趴在教室窗外"偷师学艺"。说起当时的生活,简直是穷到只剩下梦想。揣着仅有的500块钱来到上海,一顿饭就是简单的青菜配白米饭。
可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也没有浇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是他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老师的心,获得了免费指导的机会。这一年多的艰苦训练,就像是给黄金做最后的打磨。他的演唱水平突飞猛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终于,机会降临了。
在二级文工团这个国家级的舞台上,他推出了《母亲》、《军中绿花》等经典歌曲。这些作品频繁出现在各大平台的文艺晚会上。耿为华的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少年,用自己的努力证明:梦想的大门,向来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的。就在耿为华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女孩闯入了他的生活。
这个女孩就是当时还在军医大学读书的郑佳。1998年的那次相遇,对郑佳来说简直是一见钟情。说到郑佳,你可能会说现在的女孩都很主动。但在那个年代,女孩主动追求男生可是要冒着被说闲话的风险的。然而郑佳根本不在乎这些。
她一头扎进了爱情的漩涡里,义无反顾。11页的情书,写尽了少女的心事。那一字一句里,都是浓浓的爱意。军医大学的高材生写起情书来,简直比现在的网络小说还要让人心动。但耿为华当时对这份炽热的爱并不感冒。
在他看来,这种热情似火的追求方式有点不靠谱。但郑佳并没有因此放弃。每个月,她都会从西安跑到北京。就站在耿为华家楼下,风雨无阻地等待。这种执着的等待,让人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的那句话:"我等你到天荒地老。"
然而生活不是电影,耿为华依然保持着距离。转机出现在2000年的那个夏天。郑佳又一次来到北京,却遇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大雨倾盆而下,把她淋成了落汤鸡。更让人心酸的是,她不仅没有等到心上人。
还在这样的天气里被淋得狼狈不堪。伤心欲绝的郑佳,一路哭着回到了西安。这一幕,终于触动了耿为华的心。他突然意识到,这个女孩的爱有多么真挚。于是,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
耿为华拨通了郑佳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让郑佳心跳加速的话语:"如果不在乎我之前对你的种种冷淡,我愿意和你在一起。"这简直比收到表白还让人激动。郑佳二话不说,立马订了最快的车票回北京。两人很快就领了结婚证。
婚后的生活,郑佳更是把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当做珍宝。2004年,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曾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可是随着时间流逝,生活品质的差异开始显现。耿为华因为从小生活困难,凡事都很节俭。
而出生优越的郑佳,习惯了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为了维持家庭开销,耿为华不得不去做一些节省开支的工作。他甚至亲自去市场采购,就为了省下一点钱。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争吵和冷战,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这个家庭里。
曾经的甜蜜,渐渐被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取代。随着耿为华的事业越来越红火,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生活就像一把手术刀,一点一点割裂着两个人的感情。到了2014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郑佳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婚姻生活。
她对耿为华说出了那个让人心碎的决定:离婚。面对妻子突如其来的决定,耿为华彻底慌了。他跪下来苦苦哀求,说着"我们好好过"之类的话。但现实告诉我们,当一个女人心意已决时,男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徒劳的。最终,这段维持了十四年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
领取离婚证的那个晚上,整个家里的气氛低沉得可怕。耿为华像个失去了所有希望的人,一个大男人坐在沙发上泣不成声。而小女儿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的样子,更是让人心疼。这种悲伤的情绪在家里持续了很久很久。一度让耿为华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
曾经意气风发的他,现在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父母听说这件事后,心急如焚。他们担心儿子扛不住这个打击。更重要的是,家里还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于是,年迈的父母不远千里从老家赶来。
他们想开导这个看起来已经失去斗志的儿子。父母带着朴实的智慧,对耿为华说:"你已经尽力了,别自责难过了。""为了孩子,你也要坚强起来啊!"这些话像一剂强心针,让耿为华慢慢清醒过来。是啊,生活还要继续。
面对日渐年迈的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女儿。他必须打起精神,重新振作起来。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从11页情书到最后的离婚。郑佳和耿为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
爱情可以轰轰烈烈地开始,却未必能细水长流地继续。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追求梦想要付出的代价。也看到了现实对爱情的考验有多么残酷。也许正如那首《母亲》一样,耿为华的人生也充满着起起落落。而对于"为什么又不顾挽留离婚"这个问题。
答案或许很简单:当生活的重担压垮了曾经的浪漫。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再深的爱也会被生活磨平棱角。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岁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