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唯一真迹,禁止出境展览,却被讥讽为“丑书”“奸相书法”

三余书社啥 2024-08-05 00:53:06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会经历“盛极而衰”,统治若干年后,积累的矛盾就会迎来“爆发”,结果要么是起义不断,要么就是发展停滞,更有甚者会直接走向灭亡。值此危难之际,往往也会出现一些有识之士,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得罪既得利益者,推行“变法运动”。

这些人的结局往往都不太好,或遭贬官、或被革职,有的甚至连命都丢了,秦之商鞅、汉之晁错、明之张居正都是如此。两宋时期的变法也不少,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幸运的是,这一时期士大夫地位奇高,这些主持变法的重臣结局都还可以。

宋神宗即位后,力求富国强军,他重用王安石,任命其为宰相,于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这位“拗相公”推行的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得罪了大批地主士绅,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成了他的敌人。

最终,新政仅仅持续了6年便宣告失败,王安石本人也被罢相驱逐,其名声更是一落千丈。司马光直言:“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南宋以来的读书人更是把王安石骂作“奸相”,将他与王莽、贾似道并列,还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直到清末,王安石才得到真正客观的评价,梁启超先生更是称赞他是“三代以下完人”“中国的克伦威尔”。王安石不仅精通政治,诗文书法也属顶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语文课本还收录了他的文章。书法领域,他仅有一件作品传世,名曰《楞严经旨要》。

此作以行楷书写就,纵29.9厘米、横119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是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根据落款“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可知写于(1085年),是他去世前一年的作品。

此作排布极为致密,但密而不堵、紧而不闷,这是因为每一个字的笔画都瘦健细润,墨色也较为散淡。《宣和书谱》对王安石书法评价很高:“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惟达其辞而已。评其书者谓得晋宋人用笔法,美而不天饶,秀而不枯瘁”。

此作多逆锋入纸,行笔中锋为主,笔画率真干脆、主次分明,横画向左拉长,颇有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先河。竖画饱满有力,横轻竖重,撇捺左右开张,圆转自然。结字欹侧险宕,左右结构高低错落,重心上下腾挪,险而稳、奇崛中又有平和。

此作曾被王蒙、项元汴等人收藏。不少网友初看《楞严经旨要》,大呼这是“丑书”,如果细细欣赏就会发现其妙。古人称王氏这幅字是“奸相书法”,这是站在这种角度品评艺术,有失公允。

0 阅读:5

三余书社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