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楷”入展率越来越低?专家们说了句“大实话”

三余书社啥 2024-08-01 02:42:59

在初学者眼中,“唐楷”乃秘药良方,其点画匀称规范、精细平稳,每一笔肃穆中正,呈现端庄大气之象,坚守法度规范,能强化临摹者的笔力,提高平稳性、沉着势态,让气韵凝结于内部,不会逸散松懈,因而许多人用“唐楷”打基础,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但是细心观察一下近几年的“国展”,你会发现“唐楷”所占比率极小,不光“国展”,只要与书法有关的竞赛、大展,学习“唐楷”而写的作品,入展率越来越低,甚至时而不见其踪影。

反而一些外形“又丑又怪”,点画歪歪扭扭,如一团杂草般,不得章法的字,颇受评委喜爱,认为它展露出“真性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中所想,将其奉为“个性之作”、“艺术之作”,给予超高评价,呼吁大家向它学习。

这一现状不禁引起争论,有网友表示抛弃“唐楷”,选择“怪书”,不仅证明评委的鉴赏水平不足,也是一种审美思想的偏离,败坏了传统艺术,限制正确的书法发展,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唐楷”之所以不受欢迎,跟时代发展、艺术特色有关,为了使大家理解这一举措的原由,专家们纷纷在网络上说出“大实话”,首先从艺术角度看,今人临写的“唐楷”,难得古人外在肃穆,内里灵动悠然的精髓。

仅把目光停留在表层法度上,坚守匀称、平稳,逐渐进入“写字”的范畴,横平竖直、呆板僵硬,丧失了书法该有的活气、动势,尤其同行草书放在一起对比,更显索然无味,让人细细琢磨后,有种味同嚼蜡的感觉。

其次,以时代发展来说,今人追求个性独特,而“唐楷”学者众多,风格大体类似,皆以法度、整洁为宗旨,导致参赛作品浩瀚如烟、千篇一律,难寻耀眼夺目之处,评委看后随即遗忘,难从选拔中脱颖而出。

不过这种情形,并非代表“唐楷”不能学,而是在把握节奏、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改造,例如点画轻重、虚实加强对比度,如黄庭坚、米芾一般,痛快爽利、沉郁凝厚,或者像王羲之、褚遂良,强化笔法丰富度,一字包含10~20种写法,给人绰约多姿、虚和空灵之感

除了点画,结字、章法也能改造,如颜真卿把中心紧结,变成了四周内敛,整体开阔明朗,因此“颜体”无论放大多少倍,都不会体势崩塌、丧失气韵,章法则融入起伏顿挫的韵律,犹如溪水一般,灵动而欢快。

其实无论是“唐楷”,还是草书,能入选展览、长久流传的书法,都是“融古出新”之作,一味守着古人,或胡乱创作的字体,经不住世人研究品味,所以在个人创作的初始阶段,一定养成正确审美观,夯实基本功,这样日后才不会“走歪”。

您对楷书发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

三余书社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