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遗体保护有多细节?追悼会上撤了哀乐队,同时尽量不开灯

浅歌唱出悲伤啊 2022-04-22 08:32:28

毛主席,三个字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有许多涵义。在那段黑暗时期,他是指引中国人民前行的明灯;在面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时,他是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毛主席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毛主席在1976年9月9日于中南海溘然长逝,与世长辞。在毛主席逝世后,大家立刻开始讨论,如何妥善安置毛主席的后事,最后经过周密研究,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务必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二是在保护好遗体的前提下,给公众吊唁和瞻仰遗容的机会。

违背遗嘱,供世人瞻仰

1976年9月8日晚,病床上的毛主席叫来了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陪他聊聊天。在两人沟通的过程中,毛主席讲到了自己对于生死观见解。毛主席一再嘱咐吴旭君,在他去世以后,一定要像罗荣桓同志一样,进行火化。并且请吴旭君在他火化以后,将他的骨灰撒入长江之中。

当时的吴旭君并没有想到,毛主席这是在跟她交代后事。第二天凌晨,因为心脏抢救陷入深度昏迷,自此在没有醒过来。在研究怎么合理安置毛主席遗体时,吴旭君将主席的遗愿告诉了叶剑英。

但是当时所有人们都认为,应该将毛主席的议题保留下来,最好达到永久保留,这样可让更多的后人瞻仰。最终决定违背毛主席遗愿,将遗体保护起来,供世人瞻仰。

这样的决定虽然违背了毛主席的遗愿,但是这一决定是从稳定全国出发的。在努力保留遗体的同时,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随后,由徐静在内的16个人一起负责这项事宜。

由于有之前遗体保存的案例可供参考,所以他们立即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方案。在一部分人前往越南收集水晶棺的资料时,当时国内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徐静就要带着其他人将遗体完美保留15天。

徐静很快便就制定了完备的保存计划,并且第一时间带着器材和药品找到了华国锋。在华国锋的批准下,正式开始了保护工作。

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徐静他们完成了防腐处理。在手术结束以后,徐静三人一直在毛主席遗体前守护了三天三夜,直到9月11日,毛主席遗体吊唁活动开始,才离开。

保护细节,可永久保存

根据徐静晚年的回忆:在毛主席吊唁活动当天,发生了许多事情。如果当时不是及时发现,对细节做了处理,那么很有可能毛主席的遗体无法保留至现在。

第一个细节处理就是对于室温的控制。在追悼会之前,徐静便汇报,需要降低吊唁场所的室内温度,避免因为高温导致尸体腐败加速,就这样当天的现场室内温度被降到了非常低。

但是在吊唁活动开始之前,徐静却发现了问题。参加吊唁的人数过多,人体活动所产生的的热量正在使室温快速回升。并且因为当时的棺盖还未做好,所以室内的灯光也会加快腐败的速度。

徐静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上报,最终,经过研究决定,在吊唁现场取消军乐队演奏,使用音响代替。并且在棺内加装冷却系统,并加盖玻璃棺盖。在吊唁现场将灯光尽量关闭,避免与光源接触。

第二个细节就是水晶棺的制作。在吊唁活动结束以后,大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将毛主席的遗体保留15天可以通过解剖学手段做到,但是要想永久的保存遗体,还是需要一顶水晶棺。

这时,我们想到了苏联,但是因为中苏关系破裂,所以苏联方面不愿意将水晶棺的制造技术交给中国。最终,还是选择我国自主制造水晶棺。并直接召集了605厂和115厂的领导,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因为我国的水晶资源稀缺,并且质地较差,所以只能进行人工制造。

最后,在群策全力下,决定利用天然水晶进行焊接做成2米长的大型水晶板件。605厂的技工徐兆彩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技术,攻克了水晶焊接的难题。由于水晶熔点较高,所以焊接温度高达2000度。

在这种情况下,徐兆彩一边焊接,一边还需要别人在他身上浇水降温。最终,605厂成功的制作出了长2米。宽1米的水晶板件。经过检测,这块水晶板件的纯度竟然达到了99.99%。即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都无法制作出这种纯度的水晶。

在主体板件做好以后,棺体打磨也成为一个大的问题。当时正值唐山大地震期间,即便在地震发生之时,工人们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为了防止有东西因为震动而砸到水晶板件,工人就趴在板件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这块来之不易的板件。

结语

虽然当时保存毛主席遗体是从大局出发,照顾全国人民的情绪,但是这一决定也是四万万中国人的期盼。毛主席的思想永垂不朽,那么他的遗体也应该永久保留,作为后人的榜样,供大家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