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张保存62年的照片,75岁美国老人跨国寻亲,82岁搬到中国定居

夜下话文书 2024-12-30 10:45:50

只因一张保存62年老照片,这位75岁的美国老人不远万里,前来中国寻亲。

7年后,留恋于中国的她毅然决然变卖在美房产,来到山东定居。

在此期间,她捐款捐物将身心都奉献在了山东,更是荣获2006年感动山东十大人物。

这个美国老人究竟是谁?又为什么会因为一张照片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呢?

寻亲之旅

1992年,山东聊城的市政府办公室,突然收到了一封从美国寄来的信。

信封上的英文地址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好奇,这封远渡重洋的信是谁寄来的?

工作人员小心地打开信封,那是一封透着浓厚的情感的信。

寄信人名叫牧琳爱,是个75岁的美国老太太。

她用颤抖的笔触讲述了曾在中国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对聊城强烈思念。

此外,她还向聊城市政府求助,希望能找到周仁杰的下落。

“周仁杰是谁?”年轻的工作人员忍不住问道。

另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翻阅着档案,试图寻找与周仁杰相关的信息。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他们感到遗憾:周仁杰已经去世了。好在,他的子女仍在聊城生活。

消息传到牧琳爱耳边后,她的心中涌起无尽的惆怅,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虽然失去了周仁杰,但是牧琳爱的心中仍然渴望回到中国。

牧琳爱的父亲牧鸿恩,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

1904年,带着传教的使命,牧鸿恩和妻子玛莎来到中国,开启了他们的中国之旅。

1917年,牧琳爱出生于河北北戴河。

她出生后不久,父亲牧鸿恩决定在山东聊城定居,他们还在那里建了一座教堂。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动乱的年代,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外国人的教堂是个不错的庇护所。

因此,年幼的牧琳爱在教堂目睹了无数因战争而饱受苦难的流民。

那些贫困的孩子们,饥肠辘辘,衣衫褴褛,常常在她的眼前晃动,深深刺痛她的心灵。

这让牧琳爱十分痛恨战争,她常常跟在父亲身边,力所能及地给这些流民提供帮助。

在这期间,她结识了周仁杰。语言不通,周仁杰就用画画的方式和牧琳爱交流。

他们的友谊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变得深厚。

1930年,中国的局势愈发动荡,战火再次席卷而来。

而此时牧鸿恩的传教任务也结束了,他决定带着妻女离开这里,返回美国。

离别的那一刻,牧琳爱泪如雨下,她不愿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更不愿与周仁杰分别。

她向周仁杰许下了承诺:“我一定会回来找你。”即使62年过去,牧琳爱也始终没有忘记。

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翻出那张拍摄于1918年的照片。

黑白照片上是周仁杰和他的母亲,这张照片也是牧琳爱和周仁杰友谊的珍贵纪念。

重返中国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努力学习,尽力融入这个对她来说有些陌生的环境。

受父亲影响,牧琳爱决定学习护理,1941年,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

随后,她在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儿童医院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和照顾那些小生命。

她用的专业知识和温暖的微笑,带领了无数孩子走出病痛的阴影。

渐渐地,牧琳爱在医院中的声望越来越高,最终成功晋升为院长。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牧琳爱也迎来了她的爱情。

她与埃德温相识于一次慈善活动,埃德温温文尔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她。

婚后,牧琳爱与埃德温育有四个孩子,家庭的幸福让她感到无比满足。

虽然生活非常完美,但是牧琳爱心底的那份对中国的思念始终未减。

她多次向埃德温提及想回中国的愿望,但每次都遭到了反对。

埃德温对中国的局势感到担忧,他认为那片土地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危险。

他希望牧琳爱能安安心心地生活在美国,面对牧琳爱的执拗,他甚至提出了分手。

因为丈夫的强烈抗拒,牧琳爱只能作罢。

她开始通过新闻和书籍,来了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终于有所缓和,牧琳爱心中回到中国的渴望愈发迫切。

于是1992年,她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寄给聊城市政府,寻求帮助。

1992年11月,牧琳爱与丈夫埃德温踏上了返回中国的旅程。

当他们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聊城机场,牧琳爱走出机舱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激动。

周仁杰的女儿周保玲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一见到他们,便热情地迎了上去。

她们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周保玲向牧琳爱讲述了父亲的一生,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而牧琳爱则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珍藏了62年的照片递给了周保玲。

照片虽已泛黄,但却承载着她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时光仿佛倒流,牧琳爱沉浸在那久违的归属感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牧琳爱与埃德温游历了中国,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看着聊城焕发出的活力,牧琳爱的心里感到无比惊喜与自豪。

她终于找到了那个曾经承诺要回来的自己,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

持续的奉献

结束这趟旅程后,牧琳爱和丈夫回到美国,直到1998年,她的丈夫埃德温去世了。

牧琳爱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感到无比孤独。经过深思熟虑,牧琳爱决定搬回中国。

再次回到聊城的刘庙村,阳光洒在牧琳爱的脸上,带来一丝温暖。

聊城市政府为她安排了一处温馨的居住环境,那是一个简朴而干净的小院子。

她在小院子里种下了各种花草,将这个小小的空间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花园。

春天来临时,花朵竞相绽放,吸引了许多孩子们前来玩耍,她的花园成了村里的一个小乐园。

牧琳爱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孩子王”,看着这一切,她的心中充满了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琳爱逐渐意识到,教育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重要途径。

她决定投身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她开始资助当地学校,捐赠电脑和书籍,推动教育的发展。

在刘庙育才小学,她担任名誉校长,义务教授英语。

每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心中便涌起一阵温暖与力量。

在课堂上,牧琳爱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她会用手势、图画和简单的词汇帮助孩子们理解,看到他们逐渐掌握语言,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她不仅教授语言,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要勇敢追求梦想,永不放弃。

除了教育,牧琳爱还关注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

作为一名医学专家,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她与医生们分享美国的医疗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她常常在村里走访,关心老人的健康状况。

看到一些老人因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她心中充满了不忍。

于是,她决定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医疗帮助,资助老人的白内障手术。

在她的努力下,许多曾经因眼疾而愁苦的老人,都能够再次看清周围的世界。

渐渐地,牧琳爱的善举得到了认可。

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山东十大人物”,并获得“中华慈善大使”称号。

她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心中友谊与爱的象征。

2009年,她获得了中国绿卡,成为山东省首位因“特殊人才”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友人。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因病去世,享年96岁。

她的子女从美国赶到中国,参与母亲的葬礼,了解她的遗愿。

在遗嘱中,牧琳爱明确表达了希望将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研究,以继续为中国贡献力量。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遗体,帮助更多的医学研究者,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结语

牧琳爱对周仁杰的承诺,在62年里从未改变,哪怕岁月漫长、远隔重洋,这份坚守令人震撼。她的奉献之举更是伟大。无论是在教育领域为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还是在医疗事业中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她都全力以赴。

她的每一个行动都饱含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尤其在生命尽头,将遗体捐献给中国医学研究,把这种奉献发挥到极致。她用一生证明,爱与奉献没有国界,一个人的力量可以为世界带来无尽的温暖和改变。

【参考文献】

楚天都市报-2007-01-12——《“感动山东2006年度十大人物”在济南揭晓》

聊城新闻网-2013-06-17——《一位美国老太太的中国心——追记山东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美籍博士牧琳爱女士》

1 阅读:7

夜下话文书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