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个菜是不是现炒的?”他问的时候,语气里藏着一丝几不可闻的紧张,像是试图在一个快节奏崩塌的世界里,抓住哪怕最后一丝烟火人间。可老板回都没回,只是用勺子搅了搅那锅从早上开始保温到晚的红烧肉,扬起一抹油亮的笑:“你吃得出来吗?”
这就是当下中国人关于“预制菜”的最大幻觉:他们不是要食物的“健康”与“新鲜”,他们要的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一种被叫做“现炒”的心理安慰。仿佛锅铲与火苗的亲密接触,是他们对抗世界的不妥协证据。但荒谬的是,大多数人早就过着连饭点都要靠外卖APP提醒的日子,却在微博上演绎出“传统厨房守卫战”的悲壮。



更滑稽的,是他们的愤怒竟然如此整齐划一。你会看到无数账号、无数“妈妈味”口音控诉着预制菜的“无情”“冰冷”“资本化”,仿佛这是一次全民的厨房哀悼仪式。但你若细看,便会发现,那些声嘶力竭的人,家中厨房早已长草,微波炉比炒锅更熟悉,甚至很多“现炒捍卫战士”自己都说不清,炒蒜苔先放蒜还是后放蒜。
他们不是不知道现代社会需要效率,他们也不是不知道预制菜背后的冷链科技、标准化品控甚至比街边小摊的“手工现做”更可靠。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那个可以让他们用一锅热油安顿生活的年代,真的过去了。
于是他们把恨意投射给“工厂”,给“冷冻车”,给那一盒盒端上来却看不出锅气的菜品。他们骂它是“化学反应的怪物”,是“资本的口水鸡”,但真相是——他们恨的是自己,恨自己明明每天996,却还要假装自己活得像老一辈那样“真诚”。
更何况,在“添加剂”这个被他们反复鞭尸的词汇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是为了让你在三天没时间做饭时,还有一盒不烂的西红柿炒蛋。你可以说“不喜欢”,但不能说“有毒”,因为你的胃已经偷偷习惯了这种“毒”,只是你不知道那是科技救了你,而不是你口中那个“现炒的厨师叔叔”。
“预制菜进校园”引发的那场小小风暴,更像是家长们对自己阶层滑落的无声哀号。他们不敢明说自己不放心学校的饭菜标准,不敢挑战教育系统的权威,于是就抓住一个“炒不炒”的问题死磕。好像只要饭是“炒的”,孩子就不会抑郁,不会营养不良,不会成为那个在写字楼打卡时啃冷饭团的成年人。但孩子真正缺的,从来不是炒锅里的锅气,而是父母能不能陪他好好吃一顿饭的时间。
至于那句“日本人都在吃预制菜,美国人也吃冷冻食品”,被无数人拿来对抗“东方传统厨房”的论调时,却也同样掉入了逻辑的陷阱。这不是文化对抗,这是生活方式的演化。全世界都在奔跑解决“如何把食物效率送达嘴边”的难题,只有我们,还在拿着放大镜检查菜里有没有“勾芡粉”,仿佛找出了一粒味精,就能证明自己有“生活品位”。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那股把“资本”视作万恶源头的情绪泛滥。他们仿佛觉得只要不是妈妈炒的菜,就是黑心工厂的阴谋。但问题来了:妈妈炒菜要时间、要食材、要电费煤气费,更要她不要在深圳地铁里挤爆工牌。你不反对“资本”,你只是不愿意面对:自己连维持“妈妈味”生活方式的成本都付不起了。
而预制菜,只是把这个真相提前揭开。
就像是一个不请自来的朋友,毫无情感地递给你一盒热好的饭,然后轻描淡写地告诉你:“其实你一直是一个靠工业系统养活的城市人,你不是‘回不去厨房’,你是根本不配拥有那个厨房。”
这才是你真正讨厌的东西。不是预制菜,是它提醒了你,你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选择“现炒还是速食”的人了。
你早就被生活反炒了一遍,连焦边都来不及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