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肉体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这个“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时代,个体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类尚且如此,汽车生产厂家又如何让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汽车产品去满足当下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呢?日前笔者通过走访一汽-大众数智化转型体系为这个难题找到了答案。
生产管理部——把“杨贵妃的荔枝”装进“E链立方”的抽屉
从广州到西安的直线距离大约1700多公里(近3500华里),今天的直飞航班只需要大约2.5小时,而在1300余年前的盛唐,即使“连驿飞传”(即所谓“换马不换人”)也需要6天的时间才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而今天,“生鲜次日达”即可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唐明皇宠妃的待遇——采访伊始,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刘国际经理通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形象地对物流的今昔做了对比。
一辆典型的汽车产品由2.5万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漫长的供应链条包括了原材料、供应商、主机厂,涉及到经销商、服务商等诸多方面,更包括了供应端的拉动与协同、主机厂与销售间的产销协同,以及整个物流运输过程的管控以及所有基础和信息的把控——在今天,如果把一个消费者对所选择爱车的个性化需求比作“杨贵妃的荔枝”,生产管理部如何通过物流更便捷、经济地满足他(她)的需求?
从一汽-大众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三年时间里,在MS统筹下,生产管理部通过3.0流程体系建设,对于整个新产品或者变更的零件订单各个要素进行了高水平的管控,以保证各种生产变化,以达到高质量、快节奏地提高成熟度。通过数字化更好地理解订单流,更好地进行销售预测,达到整个订单的平衡。目前生产管理部已经积累了200多万以上的相关数据和十多个用户的习惯,基于零部件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以及基于订单计划、组织计划,形成零件的短期需求,向供应商来发送订单,来实现“三流合一”(供应、生产、销售),最终满足市场需求。
据生产管理部总监杨海介绍,一台客户个性化选装订单从接受到交付在2021年大约需要53天时间,而到2024年上半年仅需要23天即可完成。
流程的数字化最终仍需要“硬件”的支持,杨海总监、陈众源部长等生产管理部领导陪同走访团队参观了E链立方项目——这个名为E链立方项目是我国汽车行业首个以“链”模式为基础的,既能敏捷响应客户需求又能极致精益生产物流成本的供应链物流数智化产品。它将整车订单流分割成以2小时产量为单位的“链”单元,零件需求从供货、存储、装配到生产,一路按序进行。项目应用新一代密集自动化存储技术,将多种零件编组后进行存储。仅利用3300平方米的面积即满足了17000平方米的存储需求。在采访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某个零部件“抽屉”的体积数据之“小”让参观人员好奇是否写错,杨海总监介绍那就是专为个性化电子产品零部件而设的,“件无巨细”,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对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到了体贴入微。
管理服务部——拼图的“水泥板”拆墙的“端到端”到“透明的生产线”
“各位老师请看这张图,它相当于一块“地板拼图”,管理服务部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填补一块一块空白,这里边包括11个板块的内容”,采访伊始,管理服务部总监窦恒言向走访团队如此解释屏幕上已经标注清晰的“水泥板块拼图”。
据窦总介绍,从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可以被视为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的“初创阶段”,它的核心特征是“填补空白”——从组织、架构、数据、IT研发、流程、变革管理、指标、网络安全、基础设施、IT运维直到技术底座,逐一项地完成“从0到1”。对于管理服务部而言,这需要学习与借鉴,但正如主机厂必须有有自己的汽车研发能力一样,管理服务部也需要具备整合能力——通过自身的研发整合,把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地基”建好。
这个“地基”,就是一汽-大众的组织建设,它需要把一汽-大众30各部门中的17个流程域“穿起来”,达到“端到端”的效果,从而在数字化时代大大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
谈到17个流程域的端到端建设,窦总用了形象的“拆墙”来比喻——汽车工业的“革命史”,福特的“作业分工”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让整车生产从“从头到尾手的工作坊式”进入到分工作业的“流水线式”,将“蓝领”进行了有效分工;而艾尔弗雷德·斯隆迈出了重要的另一步——通过“事业部分工”将汽车生产管理进行了“白领分工”,它极大地提升了当年通用的运营水平。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过程看作“建线”、“砌墙”。而今天的“端到端”恰恰与之相反,是为了在数字化时代更清晰的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管控成本,打破部门壁垒,从而保证最终的工作质量。一汽-大众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将30各部门的工作分成了17个流程域。每一个流程域都有自己的“流程OWNER”,对这个流程负责到底。
“端到端”的管控优势在哪里?即使参与其中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也能直觉观察到。谈到这里,窦总举了一个关于一汽-大众产品OTD(订单交付)的有趣例子,他说如果谁上小红书搜“XX(一汽-大众产品名)OTD”,曾经可能会看到“骂声一片”——因为只有一汽-大众把整个生产的过程全部公开给了自己的客户,而且还给出了客户交期:只用500毫秒!这种对消费者完全透明的“可视化”生产像极了餐饮业的“开放厨房”,只有真正有实力、有底气更有责任感的车企才会做如此选择。而正是这种“透明”,让消费者亲身参与到了全过程——他们会看到自己的爱车在生产及物流方面到底“卡”在了哪里,而这也促进了问题的反馈与解决。而现在,“只要再去查这个OTD,基本都是认可和赞扬的,还有说薅了一下羊毛的——如果500毫秒交期无法完成,我们得给人家赔积分什么的呀!”
如果你是一个汽车消费者,你是否也愿意看着自己的爱车“透明生产线”上生产,并喜滋滋地准备着生产厂的薅羊毛吗?
车联网部——“最坚决的拥抱”是拿出最具前瞻性的产品
“一汽-大众是最坚决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车联网部部长、摩斯智联总经理赵嵩在访谈时如是说。
在这个最坚决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合资企业里,车联网部作为产品数字化研发的先锋,在转型的过程当然要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合资体系下,一汽-大众在软件研发方面的能力与成果到底如何?日前上市的全新一代迈腾可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典范。
许多试驾过这款产品的媒体和已经购买这款车型的消费者如此形容这款产品:它是最具备“电车(新能源车型)逻辑的燃油车型”——这个“电车逻辑”,很大程度是通过其智能座舱来呈现的。其中尤其为年轻车主和“新手司机”推崇的是其车道级导航:它不仅可以清晰标注直行车道序列,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驾驶者到底该直行还是该靠右侧转弯,在转弯之前的合适时机提前小图指示;在全新一代迈腾的高配车上配备了AR HUD,通过箭头指示转弯方向,非常方便。
谈到消费者对目前汽车产品的需求,赵部长认为在当今市场,汽车属性已经从原来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智能终端。无论是产业价值链和生态结构都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汽车逐渐从“硬件为主”变为“软件定义”,即软件在汽车产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智能座舱、网联、自动驾驶,甚至车身域控,整个全车目前大概会有超过一亿行代码,车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也越来越被软件所定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把网联和智能座舱结合起来,通过AI的技术、大数据等打造一个智能座舱,正是车联网部目前的主要工作。
确保汽车安全,防患未然至关重要,车联网部对一汽-大众产品的故障预测诊断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车联网部门通过对于2022年10月5号购车某ID6用户车载动力电池的健康数据观测,及时发现了其充电方式存在的弊端和电池目前的问题,通过及时对电池无常索赔,确保了客户的安全使用。“以智提速”不仅反映在具体产品上,也反映在研发设计过程中。据赵部长介绍,一汽-大众大众按照传统的整车研发直线型流程,其研发在周期在48个月左右,但是目前为了迎合市场的激烈竞争,研发模式从原来直线型的研发的模式开始转向V字型快速模式,并通过把V字型模型和快速敏捷的迭代模型打通融合,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时间。
结语:秦皇陵兵马俑军阵发掘最初震撼考古学家的,不仅仅在于其军阵的磅礴,军容的整肃,更在于他们发现军阵中的兵器、铠甲、车马、辎重已经呈“制式化”——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供应”已经出现。
而在今天,如果你站在一汽-大众E链立方项目前,相信你同样会被震撼。
这个已经拥有2800万辆累计销量、并以每年近200万辆销量增速发展的车企通过准确、及时的零部件供应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凭借数智化管控解决企业与客户间“端到端”难题,以车联网实力让“新生代”客户群体更加认可新产品从而赢得行业内“合资企业一哥”地位,从2021年6月一汽-大众开启数字化转型至今的仅仅3年时间里,以智顺势、以变求存让这个中国车市曾经的“龙头”车企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条路,值得当下所有主流合资企业借鉴。
大众轻量化技术领先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