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有报道称由于经营亏损,现代汽车宣布关停两家中国工厂。早在2021年5月,理想汽车就收购了北京现代位于顺义区的第一工厂。据了解北京现代在中国一共有5家工厂,产能可以达到160万辆,从2016年的114.2万辆跌落到2022年28.4万辆,仅有高峰时期的25%,坠落速度之快出乎行业预料,而继续出售停产的工厂也在情理之中,避免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降低运营费用。
北京现代走到现在,核心问题出在新能源化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定位战略。
年销百万的北京现代是如何造就的?
北京现代2002年成立,2003年12月 “家轿之王”伊兰特和B级车索纳塔轿车进入中国市场,索纳塔投放当年销量达到52000辆,在B级车市场占有率达10%,创下汽车市场投产第一年产销总量的奇迹。
历年销量
到2006年北京现代覆盖A0级、A级、B级、SUV多个细分市场的产品线初步形成。2009年北京现代销量达到57万辆,同比增长94%,增速位列国内合资车企之首,产销量居国内车企第四。2012年建成第三工厂,产能提升100万台。
2013年北京现代销量达到103万辆,是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之后,国内第三个年销过百万的单一汽车品牌,正式迈入百万俱乐部,到2016年连续四年销量过百万。在2016和2017先后建成沧州工厂和重庆工厂。2017年北京现代目标为126万台,实际销售78.5万台,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应该讲在2013年以前,中国自主品牌处于学习阶段,其实市场选择的车型是有限,合资品牌南北大众、通用、福特、标致雪铁龙、日产、本田和丰田凭借产品和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16年以前中国乘用车市场处于机会性增长阶段,简单理解就是有车基本不愁卖,尤其在2008年开始实施汽车下乡,快速推动了轿车进入家庭,让市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2013年以前合资车型占据中国乘用车的主导地位,北京现代抓住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另外北京现代制胜法宝就是性价比,相比于南北大众、日系和美系产品,价格确实有竞争优势,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北京现代的坠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北京现代现有产品市场竞争定位
性价比是把双刃剑。自主品牌从2013年起稳步提升,依靠供应链、管理以及持续的技术积累,把性价比做到极致,自主品牌开始不断蚕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尤其在20万元以下市场,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在稳步提升。从上图可以看到北京现代产品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10-20万之间,这一区间目标市场最大,但竞争也最为激烈。
2016和2017中国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2442.1万辆和2480.7万辆,增速开始放缓,中国汽车市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18年开始进入市场调整期,年销量回落到两千万台左右。市场调整实际上就是产品的结构调整,在调整期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中国市场20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了从跟随到超越的飞跃。
途胜L
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的代表吉利和长城在2018年开始的市场调整期间,销量还在稳步提升,与北京现代形成宣明的对比,在市场总量下滑的情况下,此消彼长,北京现代滑落在情理之中。
另外重要的因素是北京现代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缓慢,推出的新能源产品基本是油改电,在乘坐舒适性和智能操控体验方面与全新平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不可同日而语。北京现代没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还抱着认为在传统燃油车的技术优势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取得领先优势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市场转型期,没有市场需要的产品是致命的,新能源布局缓慢也是北京现代滑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来去向何处,关键在产品的新能源化
菲斯塔纯电动
从现代汽车·起亚公司公布了2022年全球销量来看,现代达到了394.46万辆,相比2021年增长1.4%。起亚2022年全球销量为290.36辆,相比2021年增长4.6%。现代汽车集团2022年全球总销量为684.82万辆,继丰田、大众之后,位居全球第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代虽然在中国市场败走麦城,但在全球市场仍然风生水起,这说现代产品在技术并不落后。但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化速度领先全球,2022年市场占有率为25.7%,预计2023年达到35%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800万台。
北京现代的滑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但在高处时,要居安思危,企业的失败可能就是一个战略失误,导致满盘皆输。
木飒SUV
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具有超过700万的保有客户,市场基础使得存在的,但要想在中国市场东山再起,产品的新能源化是必经之路。
小心,韩国垃圾不可以信!昨天又发生7起三星手机自燃爆炸死亡事件。不信大家到谷歌查查(美国之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