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其忠义之名让很多人奉为神!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斩文丑,斩华雄,将其声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文丑和华雄这两个人并不是被关羽杀死的!
那么,这个真凶是什么人?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杀死过多少大将?这篇文章就来给大家一个答案。
要了解真实历史还得看《三国志》,小说或影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战绩描述略有夸张成分,其言关羽斩杀的大将数量有二十人之多,是《三国志》记载人数的十倍!
历史上记载关羽征战的著名将领实际上只有两个,一个是颜良,另一个是庞德。长期以来,关羽作为“武圣”之美誉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这将影响到后人对其丰功伟绩的夸张讲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正是以此塑造了关羽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
不只是小说,即使在戏剧里也会出现“关羽斩将无数”场面,甚至将这种成就“张冠李戴”。
比如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冑;不过《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一回让关羽的风头显然盖过了刘备,让我们看看他的书名“曹操煮酒论豪杰关公专城,斩杀车胄”。
那么,题目上说的“文丑华雄”两人,究竟为谁所斩?凶手竟然另有其人!
先说文丑之死,不是被敌人杀死,是死在乱军中。提到文丑,必须要带个人“颜良”,两人之间的感情地位相当于关羽张飞处于刘备阵营,是河北袁绍手下的两个得力武将。
当时袁绍与曹操并列为北方两大不可低估的力量,为之进行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但袁绍那时的兵力明显比曹操多,使袁绍掌握了战场主动。
而曹操胜于有计,他用粮草为饵而命令精锐部队护送粮草—看似莽撞之举其实大有深意,是诱敌设伏之计。
作为骑兵主将,文丑没能瞧清自己面前的情况,就带兵直接进入曹操的运粮队伍,开始抢他们的材料。这让文丑的大军四散而逃,犯下兵家大忌!看到时机成熟,曹操便命令发兵攻打他们!
纵使文丑军队数量多于曹操,可分散的他们难以一下子聚集,瞬间就被曹军给“碾压”。可惜实力不低,文丑还丢了乱军。
况且斩华雄者何人?说起三国华雄,我们就会特别熟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典故,其实关羽并不是杀了他的“真凶”,其实消灭华雄的就是江东孙坚!
华雄“服务于”董卓是旗下一员位高权重大将,当时是“帐下都督”。当时董卓正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活动,各地诸侯都开始了对董卓的讨伐,孙坚就是其中一位讨伐者。
在吴郡地区颇负盛名且年富力强的孙坚在伐董之前已经建立了一支兵力不俗的几万人大军,后来联合了看好他的袁术与董卓周旋。
然而在第一次战斗中孙坚方仍然没有优势,他的士兵们都被董卓大将徐荣打得大败四散而逃,同样逃跑的孙坚险些丧命。但是孙坚不久就“卷土重来”了,董卓撤军之后纠集了各地的能人等待复仇的机会。
在孙坚第二次进攻面前,董卓派出吕布和华雄与之对阵。怎奈长途奔袭的吕布和其他人马早已经体力不支,再加上晚上打仗越来越“迷糊”,辨不出来方向。当时守株待兔孙坚早已作好埋伏,一举打败他的大军并斩杀华雄!
见仁见智,人们不禁要问:关羽何以具有比真“凶手”还要“背锅猛将”的巨大魅力呢?这还要从他成名的历史谈起。他的战功和忠心牢牢地抓住了公众的心,以至于把部分功劳“转移”给了他。
徐州混战关羽算完全“出了名”了,那时徐州地区聚集着吕布、刘备和曹操,互相斗争。
身为汉景帝的后代,刘备有着极高的情商和懂得左右逢源的能力,虽然他的大军势单力薄却得到了关羽和张飞的青睐,投靠了他。关羽英勇善战,曹操也非常“心仪”,以致后来为了得到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建安五年曹操率军讨伐刘备并导致后者兵败退走,同时关羽被俘至许昌。对于它的到来,曹操万般欢迎并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并任命它为偏将军。
同年二月,曹操与袁绍对打,后者大将颜良受命攻打白马,曹操派张辽、徐晃攻打颜良,怎奈二人的力量不能接受颜良。当时此刻关羽应曹操之邀出阵,委任其与张辽为首并突敌。
关羽在任务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斩颜良并由此名震天下,曹操按捺不住对他的爱慕之情,册封关羽“汉寿亭侯之子”。在曹操那里得到这么高荣誉赏赐但没有改变关羽的“初心”,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去找长兄刘备,并且毅然离开曹营而终于归隐刘备。
而在历史上,关羽又“真实斩杀”了庞德将军,这就是襄樊之战——关羽第二次成名之战!此役,关羽趁南方雨季汉水猛涨之机乘势斩杀曹操七将,生擒猛将庞德,斩之。
蜀汉集团关羽在文韬武略上都是上乘之作,掌握着绝对有力的话语权,在刘备心目中受到了多大关注?其战败麦城遭吕蒙袭杀,悲愤刘备不惜导致蜀吴联盟破裂还报了仇。
综合起来看,《三国演义》对关羽功业的渲染显然不够。为什么呢?实际上是源于其长期受到“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存在,人们大都佩服重感情的刘关张,鄙视敏感多疑的曹操。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北宋以来发酵流传下来的,当时正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威胁,使刘备所代表的蜀汉集团“大受欢迎”,关羽由此成为汉武将中骁勇善战的代表,被尊为“武圣”。对待忠义“武圣”,人们很自然地把它奉若神灵,对它过分地加以美化。
其实关羽确实是一位骁勇善战、刚正不阿的著名将领,我们对他历史地位之高与低,不能只凭他斩了多少名将领就能判断出来,而只能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战略抉择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关羽斩二将这一事实在有关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胜利作用,否则怎么会打下“五虎上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