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管虎执导,彭于晏、佟丽娅主演的影片《狗阵》,在一种关注单元荣获最佳影片奖项。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不仅是在参赛的六部内地电影中,唯一获得奖项的作品,而且如果再追溯国产电影上一次在戛纳有所收获,已经是11年前贾科长获得最佳编剧奖的《天注定》。即便是把范围放大到包括柏林和威尼斯,国产长片上一次在全球最重要的国际“三大”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已经是十年前刁亦男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的《白日焰火》。
《狗阵》以16年前中国某西北小镇作为片中故事的时空背景,通过对刚出狱的青年二郎在小镇上的生活际遇,和对镇上成群的流浪狗和荒废的动物园中动物们的符号化呈现,深刻地描绘出在工业化飞速发展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下,那些被资本和社会统治性力量所遗弃、忽视和践踏的生命群像,以及这些生命群体内所蕴含的强有力的生命能量。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样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艺术电影,即便在票房市场无法与那些充斥着主旋律与小品感的商业片竞争,至少在口碑方面会得到业界与影迷们的赞誉。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不尽人意,《狗阵》自6月15日上映至今,三千万人民币的国内票房怎么看也和戛纳获奖影片所引发的期待有所落差。更为尴尬的是,在口碑方面该片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甚至更有一种说法,认为本片从内容到形式是对贾樟柯电影的简单复制与模仿。事实真的如此吗?
笔者就自己的观感而言,所谓向贾樟柯抄袭一说,或许更多是属于部分“科长”迷们的个人臆想。尽管这部影片与贾樟柯的部分前作在内容取材上确有相似之处,都是将身处社会边缘和被时代所抛弃、忽视的群体作为影片的主要描述对象。但无论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还是影像风格,管虎的这部作品都与贾樟柯的前作(如《小武》、《站台》和《三峡好人》)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如果说到抄袭或者借鉴,《狗阵》与《小武》、《站台》的部分艺术创意来源,都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这也丝毫不奇怪,几十年来,全世界的艺术电影创作都不免要从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汲取灵感和营养)。但贾科长的作品明显更接近于德.西卡和费里尼,《小武》致敬了《偷自行车的人》,片中主人公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去偷窃,也同样因为被行为败露而不得不在城市的街道上接受大众的审视;《站台》则明显带有费里尼作品《浪荡儿》的痕迹,同样讲述小镇青年被禁锢的理想和充满迷惘的青春经历,其中某位角色去从都市归来带着电子设备在朋友前“显摆”的桥段更是从《浪荡儿》中直接搬用,不过在前作中是收音机,在《站台》里则换成了录音机。
在影像风格方面,贾樟柯前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偏重于社会纪实性,他影片中的影像画面极少在构图上追求视觉层面的美学意义,而是充斥着一种未加修饰的粗粝感。即便是在《小武》中那极具创造力的镜像调度,其主要的功能也是利用臭水沟中的主人公倒影暗喻其被倒置的社会地位。贾樟柯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将镜头对准社会中不被关注的底层人物,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内心精神状态的客观、真实呈现,突出影片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批判功能,其批判的对象指向了社会的统治性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贾樟柯前期的电影作品固然在内地有着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话,这种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群体,在呈现他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同时实现社会批判功能的电影创作理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东欧、日本的新浪潮运动,从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米洛斯.福尔曼到日本的今村昌平、大岛渚……几十年来,同类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电影大师也为数不少。这类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我国属于凤毛麟角,但在国际上许多创作环境更为自由的地域却比比皆是。暂且不论贾樟柯本身的艺术天赋相较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大师们要稍逊一筹,以及近年来他的作品逐渐失去了锐气,即便是那些他巅峰期的前作,由于同类经典作品太多,想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获得重要奖项,也极为困难。
而《狗阵》在内容与形式上,则更加接近于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影片的镜头画面极具构图自觉性,色调渲染方面也较为追求风格化的美感,片中那些旷野、小镇街道与动物群像的呈现,充斥着一种疏离、荒芜之美。片中那些对废弃的煤矿和矿井设备的空镜画面,令人想起安哲洛普罗斯的《雾中风景》。在这种美学结构下,《狗阵》的主题,是呈现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给人类(也包括动物社会)生活状态、行为模式、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两百年以来已经被证实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影片的表意核心,不再是对社会统治性力量的批判,而是着重刻画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严重影响的大环境之下,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内心中难以被治愈的孤独,以及其应对这种环境的生命态度与抗争之路。
先不论导演水准的高低,就影片的表意功能而言,《狗阵》相较于前者要更具暧昧性和抽象意义,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更容易得到评委们的青睐。在本片中,导演不仅讲述了与主流社会与世俗价值格格不入的男主二郎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将镜头对准了衰败的城镇中由于人口迁移而遗留在街道上大量的流浪狗,以及荒废的动物园中残留的老虎、孔雀等各种动物。导演将这三者并置在一起,将影片的主题由单一的社会底层个体延展到了受工业化发展和历史进程影响下的生命群像。
在人、狗群、动物园的动物这三层表意元素中,男主二郎的生活际遇代表着影片的现实主义主题,重点在于讲述个体的命运在当代残酷而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精神层面的孤独;对那条叫细黑的流浪狗以及街道上的狗群的呈现,则用抽象化的电影语言,描述出当我们的价值观和生存理念并不契合于社会的统治性力量,成为被遗弃、被压迫的对象时,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社会处境,和如何确立自己生命的价值并激发自我内在的生命活力;而影片尾声,对荒废的动物园中的动物群像的呈现,则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色彩。老虎、孔雀、黑熊等野生动物漫步在夕阳余晖下破败的城镇街头,那种场景仿佛我们身处当下文明即将消亡的末日,漫步在昔日文明的废墟之中迎接即将降临的永恒黑暗又或者新生。
回顾近几年来的戛纳最佳影片,2023年《死亡附楼的剖析》是对当代婚姻关系不确定性的呈现;2022年《悲情三角》是对人类社会固有等级制度和传统秩序的质疑与颠覆;2021年的《钛》则指向了当代工业化和机械依赖对于人类在生理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影响,以及人与机械在未来不可避免的结合与物种变异。尽管题材不同,但这三部影片的核心主题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当代文明的危机。《狗阵》的创作企图和主题表达,显然也接近于这个方向。坦白说,其创作理念要比贾樟柯的前期作品的艺术表达更为前卫和高级。
当然,《狗阵》在整体质量上确实也存在遗憾之处。就角色际遇而言,同样都是身处社会边缘的底层人物,相对于《小武》中男主不断失去友情、失去爱情、最终失去自我的结局,片中男主二郎却有着开挂一般的幸运。缺乏铺垫的天然被女主角所倾心(或许是因为彭于晏长得帅吧),又恰好在适当的时机下“蛇口求人”,取得了对自己过失杀人对象的家人们在道德层面的完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这些过于功能化的设计确实无法令观众们信服。在颇具创意的主题之下,内容的不够扎实,对角色塑造的不够细腻和深入,部分剧情的设定过于功能化,对电影符号的使用较为混乱等,成为本片的美中不足之处。
综合而言,本片依旧称得上是一部主题新颖、寓意深刻、影像风格突出的优秀国产艺术电影,作品在戛纳所获得的荣光也值得电影爱好者为其鼓掌喝彩。而对广大电影观众来说,无论我们是十八线城镇中众多为生计奔波的社会边缘化群体中的一员,又或者是大城市中每天承受着工作重压、对婚姻和爱情不敢抱有奢望的“996”打工者。在资本和社会统治性力量几乎垄断一切,阶级堡垒日渐森严的今天。如何坦然面对内心中无法被治愈的孤独感,在现实而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坚守着精神层面的“自我”,永远怀抱生活勇气与生命激情,或许《狗阵》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丝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