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何以能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他强悍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佑渊说历史 2023-02-22 14:59:14

一位蒙古学者曾说过这么句话:“我们是草原上的民族,既没有奇珍异宝,也没有贵重财物,我们唯一的宝物就是马匹。”

虽然只是简单的数语,却概括出了这个草原民族与马匹关系的最高理论,也是蒙古人与蒙古马的某种哲学关系。不过,蒙古帝国能在几十年间迅速崛起,占据大半个亚欧大陆,靠得可绝不仅仅是这种哲学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当年的蒙古骑兵何以如此强悍!

一、“性甚良善”的蒙古战马

凡谈蒙古骑兵,必然要从蒙古马说起!不必过分抬高蒙古马的影响,但也要承认,它确实是蒙古骑兵得以横扫天下的基石。如果说草原是蒙古文明的摇篮,那蒙古马就是他们创造文明的主要依托。

正如最权威的蒙古学专家符拉基米尔佐夫曾经说的,在蒙古草原上“马比一切更受重视。”拥有足够多和足够优秀的马匹才能让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完成迁徙、交易和作战,而也只有蒙古马才最适应这个民族。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蒙古马体型不算俊美,亦不高大,奔跑速度不快,算不上是什么名贵宝马。但他吃苦耐劳,良善亦乘的特点却非常适合需要长途奔袭的蒙古人和蒙古骑兵。对此,《蒙鞑备录》马政篇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

鞑国地丰水草,宜羊马。其马初生一二年,即朴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故教其初是以不蹄啮也,千百成群,寂无嘶鸣,下马不用控击,亦不走逸,性甚良善。日间未尝当株,惟至夜方 始牧放之,随其草之青枯野牧之,至晓,搭鞍乘骑,并未始与豆栗之类。

蒙古马经过简单调教后就会非常温顺,哪怕千百成群也能听从骑手指挥,寂无嘶鸣。下马打猎控弦,也不用担心他们走失,骑手能进退自便。而且蒙古马耐力极好,很适合长途奔袭。

当年正是吃苦耐劳的蒙古马,帮助成吉思汗的大军穿过大漠,如天降神兵一般迅速攻灭了中亚霸主花剌子模,并打造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不过就像一个帝国的崛起往往要求天时、地利、人和不可缺一,蒙古骑兵的强大自然也不可能仅靠了马匹。

二、精良的装备和精锐的士兵

蒙古骑兵的装备如何,算得上是历代兵家最关注的问题,所以国内外文献在这方面留下了很丰富的记录。其中又以《黑鞑事略》记载最为详细,在其《军器》篇中是这么记载的:

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三尺有响箭,即鸣镐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刻木以为枯,落鹏以为翎。有环刀,效回回样,轻停而犀利,靶小而蝙,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扳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有防牌,以革编条,否则以柳,阔三十寸,而长则倍于阔之半。有团牌,特前锋臂之,下马而射,专为破敌之用。有铁团牌,以代兜黎,取其入阵转旋之便。有拐子牌,为攻城避炮之具。每大酋头项各有一旗,只一面 而已,以次人不许置,常卷常堰,凡遇督战,才舒即卷。攻城则有炮,炮有棚,棚有网索,以为挽索者之蔽。向打凤翔,专力打城之一角,尝立四百座。其余器具,不一而足。论其长 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之。

配备了扎甲、骨朵或弯刀、破甲斧、长枪、盾牌、套马索等装备,并拥有大量火器和机械的蒙古士兵堪称精锐,在极盛时期,蒙古骑兵装甲率高达40%,远高于主要对手。而且,较高的披甲率也没有影响蒙古骑兵的骑射威力,不论轻重骑兵,弓箭都是他们的重要武器。而这也得益于蒙古人自幼对射箭的重视。关于13世纪蒙古人自孩童时期就骑马射箭的情景,在《黑笺》中是这样记录的

“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即蒙古人的摇篮,但蒙古妇女有车可乘,游牧时通常用车,所以也不会真的完全“络之马上”抚养),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稗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技立而不坐,故力在附者八九,而在种者一二、疾如飘至,劲如助尼,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特抹革秋而已。其步射,则八字立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而《黑鞑事略》中,关于蒙古孩童出生便在马背上成长之事也有这么一段记载:

“霆见鞑靼耆婆在野地,生子才毕,用羊毛揩抹,便用羊皮包裹,束在小车(也就是上面说的摇篮车),长四五尺,阔一尺,耆婆径挟之马上而行。”

看得出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成长,三四岁就能拉弓射箭,再大点就会随家人狩猎,娴熟弓马。所以蒙古人马上射术都非常高超,步射往往力可穿透扎甲。

所以从中选拔和装备出来的蒙古士兵,自然战力非凡。况且,蒙古士兵不仅有出色的骑射技术和优秀的身体素质,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优秀的服从力。这就使得蒙古骑兵成了一支难以匹敌的虎狼之师了。

这就像一位古代史学家曾经感慨的那样:

“蒙古战士和猎人没有区别,他们意志坚韧不拔,对泡暖知恩图报,在顺逆环境中都能对将官绝对服从,这既不是指望傣禄和采邑,也不是期待军炯和晋级。组织军队的最好方法确实莫过于此。因为狮子只要不饿,根本不去猎取、袭击野兽。有句波斯名言说,‘吃得太饱的狗不猎野兽’,还有句说,‘俄着你的狗,它才跟你走’。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够跟蒙古军相匹敌呢?”

三、优秀的补给

在成吉思汗时期,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蒙古大军的补给情况,应该处在天堂模式了。这首先得益于,有作战传统的蒙古人一般会自备给养和马匹。这让蒙古的统帅们能少耗费很多心力。

比如《多桑蒙古史》就记载了当时蒙古骑兵在战前自备给养的情况

“人各携带一小帐,一革囊盛乳,一锅,随身行李皆备于是矣。用兵时随带一部分家畜,供 给其食粮。”

《黑鞑事略》则记载

“其出兵,头目人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须一二匹。”

可见,蒙古骑兵战前除了会自备大量食物,还会准备至少一两匹备用战马。即满足了补给,也壮大了声望。当敌人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部队时自然心生畏惧,未战先怯了。

不过这里还是需要指出,蒙古士兵们为了作战需要准备大量物资,但并不是每个蒙古人都很富有。所以在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征伐最频繁的那几十年里,普通蒙古战士的生活相当辛苦,他们往往需要卖妻卖子来换取装备和马匹。在蒙古帝国极庞大的同时,在宋朝、中亚甚至是欧洲各地都遍布着那些被贩卖过去的蒙古奴隶!

当然,随着后来蒙古帝国的强盛,以及战局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军马征调等制度也就慢慢出现了。

此外有必要一提的是,成吉思汗西征之前,其手下将领意外发现了奶酪和肉松的制作方法。这些便于携带且易于在马上享用的食物,极大的方便了蒙古骑兵跨越沙漠和追击敌人。

四、先进的战法、战术

蒙古人作战可能有其封建落后之处,比如每次出征前都要祭天,请孛额(即蒙古萨满)进行占卜确定吉凶。但在具体作战方法上他们非常先进,蒙古军队不但很注重多兵种协作,而且非常注意战前的侦察。甚至可以说蒙古骑兵最害怕的就是被埋伏,他们在渡河扎营时也都非常讲究,往往力求万无一失,不会被敌人轻易袭击。

每次征战开始,蒙古人都会先派出前哨,也就是派出前锋哨骑(阿勒斤赤)或逻骑(托落赤),四向搜索,收取战争情报,而且蒙古人搜索范围很广,特别是在攻城之前,方圆数百里的范围,都会有蒙古哨骑斥候活动。

《事略》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其行军,尝恐衡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望,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那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

当然,除了小心谨慎的行军扎营,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也很成熟。而关于蒙古军队作战方式,在《成吉思汗帖木儿战法》一书中有详细记录。阵图如下

开战时,蒙古骑兵全队成鱼鳞队列,各战列形成鹰翼进击,并通常采用“围猎”战法。也就是像蒙古人打猎时一样,先探明猎物的位置和数量,再由两翼四围包抄,将敌人驱赶到指定地点集中消灭。

所以开战前,蒙古大军先会派出哨骑为探刺先锋,逻骑轻骑为先导,配合探马侦察敌情。前卫接敌后,再先后派出右翼、左翼及各后备军队进攻。如果还未获胜则王将就会率领本君主力冲锋,以期必胜。同时派出翼后骑兵(包括哨骑、逻骑和探马赤军)由两翼和背后对敌人进行包抄,扩大战果。而这个战阵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鱼鳞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在兵力并不占据优势时,靠强攻将敌人逼迫到指定地点显然非常困难,所以蒙古人惯用的方法是诈败。也就是通过假装战败的方式将敌人引入陷阱。

比如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详细介绍了蒙古军队的诈败战术。

此辈不以退走为耻,盖退走时回首发矢射敌,射极准,敌人大受伤。马受训练,往回疾驰。惟意所欲,虽犬亦不能如其迅捷,则其退走战亦不弱于相接战。盖退走时向追者发矢甚多,追者白以力胜,不皮及此也。及见敌骑死伤,则皆回骑,大呼进击破敌。

可见蒙古人不仅把诈降作为一种诱敌深入的方式,还把它发展成了具体的战术,通过败退反而扩大战果,给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蒙古帝国的征战史上,蒙古骑兵虽然所向披靡,却从不狂妄自大。他们的统帅宁可用诈术破敌,也不会通过强攻击破敌人。在杀伤敌人的同时,最大程度保存自己,同时又善于运用多兵种多装备配合,这才是蒙古人能统一中国,横扫欧亚的真正原因。

1 阅读:101
评论列表
  • 2023-02-24 21:51

    蒙古军为自己打仗,宋军金军都是让穷人保卫富人,还不让你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