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水居文化的基本元素,都有哪些?

沃克笔下的世界观 2024-12-14 13:41:44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各自特殊的文化形态也不同。阿育他耶位于泰国中部,是泰国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其地势为平原,巴沙河与华富里河在这里汇入湄南河,三条河流将城市环绕成岛。

除了天然的河流之外,阿育他耶的城内外还开掘了多条人工运河和水渠,用于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内外水路交通网络和农业传统使“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早在公元十四世纪就已形成,几乎所有关于阿育他耶的历史文献记载里都会提到当地独特的水居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在十七到十九世纪时成为主流,并从中衍生出繁荣的文化和经济现象。但进入二十世纪后,陆上交通日益发达,并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渐渐取代了水上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位置。

当水上的繁华逝去,当年的水上居民纷纷上岸,水居从主流变成了边缘。

浮家泛宅:水居文化的基本元素

居住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为适应环境或利用环境而形成的文化手段。

建筑是居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不仅能够表现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物本身的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也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成就,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阿育他耶水上居民“浮家泛宅”的居住方式和居所构造体现了当地人在适应环境以及寻求自身最大发展空间方面的智慧,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船和水上浮屋。

1. 船

船是水居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谋生的手段,对于水上居民来说,它还可以是一个“家”。

在泰国,船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规格和外型,且每一种船在泰语里都有着特定的名称,可见船和水居生活与泰国人的密切关系。

但若按照船只的制造方法来分,传统的泰国船无外乎两大类:独木舟和拼接船。

(1)独木舟

独木舟是最古老的船,一般是用整棵的树木凿成,体积较小,舟形细长,底较厚,适合在水面比较窄的水渠、支流或是浅滩上航行,若是装上辅助设备,在大海上也可畅行无阻,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制作独木舟的工序比较简单,不必使用太复杂的工具,主要是依靠工匠的经验和手艺。

首先是选取整棵的树木,一般喜欢选用担龙天料木,因为这种树的树干比其他树种的要大,木质密实,吃水不深不浅刚刚合适,而且比其它木料耐水,如果保养得好可以使用上百年。

工匠用斧头把选中的树干砍成所需的长度,普通的独木舟宽约1公尺,长6公尺。

将原木的树皮剥除后,估量出所需的长度,头尾各预留出大约1公尺,然后用锛子分别从两头向中间铲出一条沟,沟的深度由两头浅渐渐过渡到中间深,最深处在10~15泰寸之间(12泰寸=1英寸),铲好了之后,用凿子按照沟形将原木内部凿挖至所需宽度。

最后将挖空的原木侧过来,用斧头将外部削砍成型,舟壁厚约3泰寸。

将初成型的舟坯放正,用火烘烤船舱以使木头变软,等木头热了之后将火熄灭,用两根长约10泰寸的木条将头尾撑开,依次向中间逐渐增加木条的长度,将船舱撑开。

第一次撑船头可能不会达到预定的目标,须等木头冷却后再重复一次上述工序才能定型。

最后一道工序是修饰。

将独木舟架离地面约25公分,用河泥涂在船身上,然后在船腹下燃火烘烤,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木头变软,由于有河泥的保护,船身不会被燃着,待木头变软之后用工具对船身上的不平不正之处做最后的修饰。

独木舟体型较小,一般不用于住家,但却是水上居民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取其灵巧轻便的特点,多用于摆渡、打鱼、短途运输等等。

在泰国北部也有体型较大的独木舟,可以运输大米、盐、牲口等货物到中部的阿育他耶等地,而在泰国中部使用得更多的是拼接船。

(2)拼接船

顾名思义,“拼接船”的意思就是用木板拼接组合而成的船。船上最主要的部位就是龙骨,这也是它与独木舟最大的区别(独木舟没有龙骨)。

龙骨贯穿头尾,如同陆地房屋的梁,整条船的重量和承压结构大部分都在上面。船的大小取决于龙骨的长度和龙骨上船肋张开的广度。

将木板沿着龙骨依次拼接,并使其弯曲与船肋的弧度吻合,用铆钉固定在船肋上。

铆钉是用黑色的木质坚硬的格氏决明木制成的,一般都不用铁钉,因为铁在水里会生锈,很快就会把周围的木头腐蚀掉。

船头和船尾的做法也是用火烘的方式使木板变软后将其弯曲定型而成,船头做成三角形,而船尾则做成稍微有点弧度的方形。

拼接船的型号有大有小,小到在沟渠溪流间灵巧穿梭如独木舟的舢板,大到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海舶。但无论大小,结构和外形都差不多。

从前拼接船的外形比较细长,因为要使用摇橹或撑篙的方式行船,或是使用船帆,船身必须轻巧才能走得快。

如今使用机动船做拖轮,拼接船的外形就喜欢做得比较扁圆,船身的宽度和船舱的高度都比以前增加了,因为这样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

常见的拼接船分为三部分:船头甲板,中舱和尾舱。中舱是货舱,一般都装有可活动的船篷,以前是用竹叶做的,现在由于大批量的竹叶难寻,改为用镀锌铁皮或是波纹锌板做篷。

尾舱住人,甲板会比中舱稍高一些,用木板做成有窗的小房间。如果没有货物,中舱铺上船板也可住人。船头甲板是露天的,但大多数船家会在船头立四根柱子,挂上雨篷做成凉亭。

最有特点的是大型的船船头上都要画上两只眼睛,分别在船头顶端龙骨的左右两边。

有人说给船画眼睛的风俗来自中国,目的是为了让船认清路;也有人说是从古埃及那边传过来的,是把船比作水中的鱼,自然要给它画上鱼眼。

究竟是怎样,已无从考究,但泰国船民一直延续着这个风俗,至今仍能见到船头画着两只眼睛的大船航行在河面上。

由于现在的水运都是用轮船,许多当年用于运输的拼接船就退役变成了水上居民的住家船:船头用于起居和待客;中舱铺上船板,上面是卧室,下面储物;尾舱可以用作厨房或者阳台。

船上不会特别设置厕所,只在船尾用竹席或草席简单搭一个可以遮挡的小篷,污物直接排放到河里。

2. 水上浮屋

浮屋是盖在竹筏或木筏上的木屋。其基本构造和陆地上的泰式传统房屋差不多,但却像船一样浮在水上。和船所不同的是,浮屋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并不能四处移动。

像这样非屋非船,又似屋似船的居所,是泰国水上居民的一大特色。

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部分历史文献记载和资料图片上看,水上浮屋早在大城王朝的时候就已经广为分布在泰国境内各条内河的水域上,特别以北部和中部居多。

阿育他耶作为大城王朝的都城和主要的水上交通、集贸之地,人们为方便生活都喜欢在沿河两岸建造房屋居住,水上浮屋更是盛极一时,甚至和陆地上房屋的数量不相上下。

当时的浮屋都是建造在竹筏上的,将竹子扎成竹筏作为承重的浮标(竹筏的数量根据屋子的大小而定,一般单间的屋子需要3扎),然后在其之上建造房屋。竹子浸在水里很容易腐烂,所以需要时常更换。

后来为方便使用,人们开始用木头做成中空的浮箱,像是去掉船头船尾的全封闭式四方型小船,用来代替竹筏。

这种浮箱的承重力比竹筏大,且比竹筏耐用,特别适用于比较大型的浮屋,但造价较高,因此小型的浮屋还多是用竹筏。

即使是木料,浸在水里久了还是会腐朽,因此还是要定期给它修理保养,一般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后来又有人想出了新的办法,用锡把浮箱(特别是浸在水里的部分)包住。

浮箱和普通的船一样是用木板拼接起来的,在船板的缝隙之间必须用麻绳填实,然后涂上树脂,再在浮箱上刷一层由树脂、橡胶和水混合而成的防水漆,用风筝纸糊在上面。

待漆干了之后,铺上锡板,钉好,再在锡板上刷一层漆。这样的包锡浮箱既可以防水,又可以防止寄生动物如船蛆(shipworm)对木头的腐蚀,使用寿命可以延长5到8年。

传统的浮屋为全木制中轴对称式构造,按功用可分为四部分:

最外面的是半开放的阳台,上面是延伸的屋檐,如果主人经商,这里便是进行买卖的地方。

进来是一条长廊,用来待客和放置货物,与阳台之间用竹席或苇席隔开,有的会在阳台和走廊之间安一根支柱与横梁连接,做成一道活动门。

长廊后面是一道屏风(或是中间有门的长橱柜),里面便是主人的卧室,这里也是整座浮屋的中轴部分。

卧室后面的部分基本上与前面相同,但是屋顶会较低,或是做成雨篷,这里一般用做厨房。

在浮屋的左右两侧是两条窄小的走廊,将厨房与前面的长廊连接,厕所一般设在一边走廊上,用木板或是草席围成一个小隔间遮羞。

大型的浮屋会将前长廊、卧室和厨房分别造成两个或三个相连的房间,结构基本相同,但是厨房的空间较小,屋顶也会较低一些。

浮屋虽然是浮在水面上,但却不像船一样四处移动,因为它的功用主要是住家和经营商店,而不具备运输的功能。

因此,整座屋子必须固定在一个地方。在浮屋的左右两侧各打3到4支木桩,木桩露在水面上的部分不能低于屋顶。

用粗麻绳将浮屋和木桩系在一起。重点是绳子系在木桩上的一端不能系得太紧,必须留有一点余地让绳子可以沿木桩上下滑动。

如果系得太紧,涨水的时候,屋子的浮力就会将木桩连根拔起,如果水流湍急,就会将浮屋冲走,造成严重的事故。

其实居住在浮屋里,不仅交通方便,而且气候凉爽宜人,视野开阔,因此除了平民百姓居住以外,以前很多王公贵族也喜欢建造浮屋行宫。

曼谷王朝初期,在阿育他耶城郊有一座大型的竹筏浮屋行宫,共有五个房间,装饰考究华丽,专供国王和贵族们来渡假时居住。

后来有一次刮大风下暴雨,浮屋行宫被风吹离了原地,顺水流漂到下游好几百米的地方,幸好当时屋里没有住着人,也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是从此以后,宫廷里就很少有人来居住了。

后来,政府下令废除浮屋行宫,将它改造成临水的干栏式建筑,也就没有再出过什么事故。

如今,它变成了本地的一个旅游景点,供游人观赏传统的泰式建筑工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