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子到百姓,古人在立冬之时有什么讲究?

史说新域 2024-11-22 16:00:35

2024年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之日。顾名思义,这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在占据着中国历史长河主脉的农耕社会,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因为它意味着劳作了大半年的农人们,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已告结束,将转入到酿酒、腌菜、舂米等一系列“冬藏”活动,为过冬储存食物了。

但考诸典籍,立冬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一再被提及,更多源于皇权在封建时代的被尊崇,而并非单纯来自农业与农人。

如《吕氏春秋·孟冬》就明确提到“立冬”这个节气,并有天子在这段时间内“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的记载。而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也提到了汉文帝在立冬之时“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被袄子”的节俗。

诸多文献都记载,皇帝不止是在在立冬之时迎冬,还会郑重其事地“赏死事、恤孤寡”,这是古代一种礼敬天地、尊重自然观念的实践。

可以说在古代,无论是天子百官还是寻常百姓,都非常看重立冬这个节气,也有各种各样的讲究。

皇家把立冬作为治理百官教化百姓的一个契机,民间当然也有各种形式的节俗活动来“顺承天意”。比如古代湖南永兴一带的人们就有在立冬日进行墓祭的习俗,包括准备祭礼、修整墓茔、覆土除草、挂纸钱致祭等环节,其重视程度堪比清明祭祖。而与清明有所区别的是,立冬之时的墓祭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送寒衣”,这是与时令特点高度契合的。

与清明食艾蒿这一饮食节俗相对应的是,古人还有在立冬将各种植物列入食谱的传统习俗。如浙江、湖南等在立冬日晒野菊为茶,食萝卜菜预防风寒,苏州人民则在立冬日取桑叶风干,以备烹茶或入药。天津河东水西、安徽合肥等地喜欢在立冬吃倭瓜饺子,北京则有立冬吃荞面的节俗。

除了对植物的利用,古人还非常重视从立冬开始食补。如北方很多地区讲究在立冬这一天必吃饺子喝羊汤。南方的人们则爱吃鸡鸭鱼肉,如台湾的百姓厨房或酒楼餐厅,都会在立冬之时精心烹制姜母鸭,视之为冬令食补佳品。

而在民谚当中,则有“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淋”、“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等说法。事实证明,这些民谚对于指导不限于农民的人们生产生活实践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冬藏万物、德寒岁安”,无论天子迎冬、民间墓祭送寒衣,还是各地人民形成各种立冬食补的习俗,以及各种立冬民谚,都是自古以来的人们长期对四季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立冬节俗、民谚的各种阐释和实践,已超脱了最初单纯的实用性目的,而是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无形中对天南地北的人们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不断挖掘、研究、提炼、传播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现代人寻回“精神家园”、安顿“文化乡愁”。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