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制造之痛:四平客车厂曾多辉煌,还记得南长江、北四平吗

赵锦程吖 2025-04-09 14:42:36

这四平客车啊,曾经也是风光无限,创造过“南长江、北四平”的辉煌,可为啥最后就落得个消亡的下场呢?这就像那句歇后语说的,“歪锅配歪灶——穷凑合”,看着是曾经有希望的,可最后还是不行了,这里面的事儿可真值得唠唠。

四平啊,那可是一座英雄之城,大家平常可能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它英雄的一面,其实它也是个老工业城市。就像一颗大树,枝枝杈杈很多,四平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收割机、第一个高温风机等,在客车工业史上也有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咱先说说这四平造车的开端。1948年的时候,四平衡器铁工厂创建成立了,这就是四平客车的老祖宗啊。然后这一路改名就像翻书似的,1953年改成四平机械厂,后来又叫四平机械二厂,到1963年就成了四平公共交通车辆装配厂,开始踏入客车制造这个行当了。当时的情况是很有趣的,上世纪60年代国内客车业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全国都没专用的客车底盘,各地客车厂就只能用一汽解放载货车的底盘。四平这地儿离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近啊,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1963年就用解放卡车底盘搞出了SP640、SP641、SP642,SP642D等中型客车车型。到了1965年,工厂改名为四平客车装配厂,在业内也开始有了小名气,这就像一个小演员开始崭露头角了。

接着往下看,上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用货车底盘造客车是主流,可这种客车就像“纸糊的老虎——中看不中用”,舒适性和实用性都不行。随着城市公交和城际公路客运量像吹气球似的越来越大,7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搞专用客车底盘研发了。这任务一机部交给了常州长江客车厂牵头,还联合了吉林工业大学、西安公路学院、上海客车厂、四平客车装配厂等一起设计。这里面的四平客车装配厂啊,那也是出了力气的,就像搭伙做饭,人人都得往锅里添把柴,国产客车专用底盘的诞生它可是占了一份功劳。

再说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四平客车装配厂可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它推出了四平牌的SP660、SP670中型铰接式客车,这就像给人心里送去了及时雨,解决了当时客流量大幅提升的痛点,市场那是相当认可。1983年又研发出SP645型后置发动机的旅行客车,这车子发动机后置啊,那司机和乘客坐上去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舒服,在东北公路客运市场上也是名声大噪。到了1987年,这工厂就改名叫四平客车厂了,这时候它已经是国内客车市场的明星企业了,和江苏常州市的长江客车厂在业内有“南长江、北四平”的盛誉。就像那句俗语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这俩企业一南一北,把国内的客车市场撑起了半边天。

80、90年代的时候,国内汽车制造厂流行搞联营公司,就像一群小蚂蚁抱团取暖一样。这期间四平客车厂也是到处找伙伴,加入了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等。1993年的时候,它加入了二汽东风汽车公司,还改名叫东风四平汽车公司。这时候也推出不少车型,像SPK6100型、SPK6900型公共汽车等多种客车。但是啊,这就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虽然是进了大靠山,可到了9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客车市场竞争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东风四平客车厂开始走下坡路了。

进入2000年之后,国内的客车市场竞争就像一场残酷的战争。各地都冒出了厉害的客车企业,像郑州宇通客车、厦门金龙客车集团等都是地方上的明星企业。特别是“一通三龙”为代表的厂商,就像开着外挂的游戏玩家,引入国外客车技术,慢慢就主导了国内市场。这四平客车厂呢,技术上就像个老古董一样落后,产品研发迭代速度就像乌龟爬一样,跟不上市场变化,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在竞争里败下阵来,经营也陷入困境。

2008年的时候,这东风四平客车厂来了个转机,乡镇企业起家的红嘴集团像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一样把它整体收购了,还改名叫四平红嘴长江客车有限公司。这重组之后的四平客车厂也努力过啊,像盲人摸象一样尝试转型生产天然气客车等产品,可最后还是没能像孙悟空翻跟头——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那样力挽狂澜。

到了2012年,这四平客车厂又一次被收购了,这次是河南的一家企业。结果还是一样,就像那句俗语说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还是没能改变四平客车的命运,最后工厂倒闭了,品牌也没了。

其实东北三省在我国的客车制造业里都曾经很有作为。辽宁有大连远征客车厂、丹东黄海客车厂,吉林有四平客车厂,黑龙江有龙江客车厂等。现在丹东黄海客车厂还在苦苦挣扎,但是销量也进不了行业前10位,四平客车、远征客车和龙江客车品牌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四平客车作为东北客车制造业的代表,也辉煌过,创造出“南长江、北四平”的美誉,这对吉林汽车人来说确实是个值得骄傲的事儿,但是一个传奇品牌最后就这么没了,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叹口气,这大概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吧,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