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薄一波的回忆录《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记载着他、刘少奇和柯庆施之间的一个故事:
1948年,薄一波准备提名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的柯庆施进入华北局,在和刘少奇同志交流意见的时候,少奇同志坚决表示反对,但薄一波却坚持认为,柯庆施“在1936年营救我们出狱和1937年营救王若飞出狱中表现不错”,应该让柯进华北局的领导班子。刘少奇听后严肃而意味深长地说道:“那好,但后果会是严重的,你可要负责。”最后,柯庆施进了华北局。晚年的薄一波在回顾这段历史往事时写道:“后来事实证明,少奇同志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我的看法是根据一时一事的判断,完全错误。”

柯庆施,1902年出生于安徽歙shè县。歙县可谓地灵人杰,古代出过方腊,近代出过陶行知这样的大人物。五四运动的时候,柯庆施17岁,他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开始给自己的安徽老乡、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写信讨论社会问题,陈独秀对他比较喜欢,就写信让他来上海找自己。陈独秀的这封信,改变了柯庆施的一生。来到上海后,柯庆施迅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杨明斋,俞秀松的介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是1920年,党还未正式成立,柯庆施只有18岁。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就成了反动派重点打击的对象。这年10月4日,陈独秀等5人在其家中被捕,这五个人分别是陈独秀、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一大代表包惠僧、著名活动家杨明斋、柯庆施。经过报纸报道,柯庆施这个名字为人熟知。在被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花了500两白银营救出来后,柯庆施和张国焘等人一起被派往莫斯科参加远东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柯庆施受到了列宁的接见,两人握手。通过上面这两件事,我们不难看出柯庆施的资历之深厚。后来比他年长的毛主席都称呼他为“柯老”,说他是党内最早见过列宁的人。

大革命失败后,柯庆施在红8军当过政治部主任,还在中央担任过秘书长,但他很快就被派到了北方,参与领导北方的革命工作,所以柯庆施没有参加长征。来到北方后,柯庆施先后担任河北省委前委书记、组织部长、北方局组织部长等职务。抗战时期,柯庆施先后担任统战部副部长、女子大学副校长,注意,此时这两个机构的正职都是王明担任的。42年下半年,柯庆施曾因为和王明关系太近而遭到批判,但最后被毛主席保了下来。此后,柯庆施重回华北工作,担任晋察冀财委会副主任,石家庄首任市长等着职务。但因为过去的历史问题,他没能进入华北局,这才有了薄一波提名他的故事。建国后,柯庆施先后调任南京市长、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并在八大上入选政治局委员。柯庆施最为人熟知的一系列故事,发生在他在上海任职期间。1957年,他发表了《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这篇报告成为南宁会议上的焦点、反“反冒进”的代表之作。一个著名的故事是,毛主席曾问周总理:“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周总理答不能,指的就是柯的这篇。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柯庆施的一些态度和立场。

如今,我们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全国一盘棋”,这个说法就是柯庆施首创的,他在1959年发表了《论“全国一盘棋”》这篇文章,后来这个说法就被广泛运用。1965年,柯庆施病逝前夕,还支持张、姚二人写下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柯庆施和张春桥在历史上颇有渊源,甚至可以说,没有柯庆施就不会后后来的张春桥。1947年,张春桥从《晋察冀日报》编辑部部长调到《新石门日报》担任总编辑,这个报纸后改名为《石家庄日报》,而当时柯庆施就是石家庄市长。在柯庆施的支持下,张春桥进了市委,并担任市政府秘书长。后来,张春桥调到上海,柯庆施几次职务变动最后也来到了上海,两人再次相聚后,张春桥被任命为上海市委的专职常委,事实上再次成为柯庆施的高级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