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华国锋最后一次见面,握手半小时没松开,临别华赠4字

历史详说官 2025-02-18 14:34:23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院士正在北京出差,听人说起华国锋同志最近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听后内心很不是滋味,立刻让联系了华国锋同志的家人,说自己一定要去看望一下华老。

不久后,袁隆平就来到了华国锋的家中。据袁隆平回忆,华老见到自己后非常激动,两人促膝长谈,期间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半个小时都没有松开。不仅是华国锋情绪激动,袁隆平也难掩耐心的感慨。他说,如果当年没有华老的支持,杂交水稻是很难成功的。这两个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情谊?且看本文细细为您道来。

1949年,华国锋作为南下干部,来到了湖南工作,先后担任湖南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当时,华国锋在湖南省委主要分管农业工作,于是,他就和正在湖南摸索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时的袁隆平,正在他的杂交水稻之路上辛苦摸索。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袁隆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认为当时在全国流行的“无性杂交学说”是错误的。这一学说由苏联著名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提出,被业内奉为圭臬,而当时袁隆平只不过是安江农校的一个普通教师。大家对袁隆平的“狂妄”嗤之以鼻,认为他要换一条路径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但袁隆平没有没放弃,他执着地采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一干就是好几年。或许是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天,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意外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袁隆平为它取名“野败”。为了找到它,袁隆平耗费了10年之功,从30岁干到40岁。

这株名为“野败”的稻子被发现后,成了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不久后,湖南农科院成立了杂交稻研究组,由袁隆平挂帅。在当年的湖南农科大会上,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大力支持了袁隆平,他说:“一些人由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个普通教员的研究抱有种种城建,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自身努力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必须要支持帮助他们……”在华国锋的支持下,1973年,经过3年的努力,袁隆平已经成功培育出了几万株“野败”,并将水稻的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1975年,前湖南省委书记陈洪新提出,应该利用华南沿海的有利气候条件,扩大和加速杂交水稻的种植。他派袁隆平等人到北京,向农业部的领导同志申请汇报。但当时的形势复杂多变,有关领导并没有时间听取他们的汇报,袁隆平只能无奈返回。眼看杂交稻推广受阻,陈洪新和袁隆平再次想起了华国锋。陈洪新当晚给华国锋写了4页汇报信,上面写着“华国锋同志亲收”,直接寄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华国锋收到信后非常重视,立刻就把派人把陈洪新接到了北京,请他当面具体汇报。

在得知杂交水稻推广面临困难局面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拍板决定,中央拨款150万,支持在南方13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用积极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推进,以点带面,迅速推广”。有了国务院和华国锋同志的支持,杂交水稻迅速地推广开来。多年之后,袁隆平还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华老的支持,那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一年的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实现了增幅20%以上的光辉成绩,在1976年这个多事之秋,能够实现如此成绩,一切质疑烟消云消。杂交水稻由此迎来了它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也从此成为全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2004年,袁隆平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后,华国锋为他感到高兴,给他打了电话,要他一定注意身体。2006年,袁隆平在北京出差,得知华国锋身体状况不好,立刻登门探望,两人谈话半小时,期间紧紧握着对方手未曾松开。临别前,华国锋特意给袁隆平写了四个大字:“贵在创新”。回去之后,袁隆平将这四个字装在了玻璃框内,挂到了自己的办公室。2008年,是华国锋人生的最后一年,在回忆起他和袁隆平的友谊时,他深情地说:“袁隆平同志坦诚质朴,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5年,他们在全国推广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要求南方13个省积极行动,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和炎黄子孙的成功。我长期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几十年来,我们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

0 阅读:4